日前,云南省通报了2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其中团省委被指“挂职”人员远超规定数,未按规定清退借调人员,存在借调干部范围广、时间长、人员多,“体外循环”情况突出,借调的“干着”、在编的“看着”等问题。通报称,违规大量借调工作人员,影响基层工作,滋生懒政怠政。
借调的本意是用人单位之间因工作需要而进行的人员调配,具有临时性质。这样的方式既有利于借调单位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还能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更能给予借调人员丰富的工作锻炼机会。然而有些借用单位在人员借调的方式、时限和人数上“做文章”,将“短期借调”异化为“长期占有”,部分基层单位在岗人员竟少于被借调人数,甚至还有打着“跟班学习”的幌子行肆意借调之实等。
根据通报内容,被借调人员大多是县乡干部和中小学教师,如此多的人员从基层被“抽走”,显然会严重干扰基层服务和乡村教育的效率和质量。这样的违规借调在地方所引发的人心浮动,对基层工作的开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此外,通报中显示,要求在5月底前全面完成清退工作,截至6月25日,仍有大量“挂职”人员,6月中旬又新抽调4人。我们不禁要问,违规借调已是知错犯错,何以清退工作开展得如此拖沓缓慢?更让人不解的是,清退工作尚未完成,新一轮借调仍然在堂而皇之地继续上演。由此观之,在云南团省委各级各部门之中,仍有部分人心存侥幸,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任意妄为。
毋庸讳言,能够从地方被借调到上级部门,对个人的晋升和发展不无益处,但此次事件中大量基层人员被借调的异常情况也表明,借调单位存在“躺平式”干部群体,自己当“甩手掌柜”,让借调人员为不断填充的新任务“疲于奔命”,即所谓借调的“干着”,在编的“看着”,如此做法不仅极易在单位内部形成懒政惰政、人浮于事的生态环境,还会平白增加行政成本。
借调只是开展工作的权宜之计不是长久之法,相关单位更不能将基层视为免费的人力市场。只有秉持“有事才借,无事即返”的原则,合理合规调用人才、使用人才,才能让借调真正发挥作用,“借”出效率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