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3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机制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下沉的通知》。《通知》要求,要以网格化布局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专科联盟为载体,安排城市二级及以上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巡诊带教培训,带动提升服务能力,推进医疗资源下沉共享、建立联系机制、支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1.6万家,基层医疗服务的水平与质量在不断提升。成绩值得肯定,问题也不容忽视,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一直都是行业发展的一大痛点。目前,我国主要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公立医院,一些三甲医院长期处于超负荷的运行状态,一些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极为普遍……这般现实,体现出推动医疗资源下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推动医疗资源下沉不仅是民意呼声,也是大势所趋。在国家层面,制度跟进不断发力:2023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的《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指出,上级医院预留门诊号源要优先向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今年3月,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是2024年卫生健康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此次的政策亦延续了相关的文件精神……在云南层面,不仅印发了《关于建立优质医疗资源“省管县用”对口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2024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将打造“家门口”的好医院。这些举措都指向于一点,要进一步推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
推进医疗资源下沉,不能为了下沉而下沉,而应精准对接基层需求。从目前一些地方的现实操作来看,一些医疗资源的下沉都是“我想要给你的”,而不是基层真正需要的,这也导致制度善意被稀释。在全社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当下,各地推进医疗资源下沉,应提前做好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结合地方实际做好资源下沉工作,提升与基层的匹配度与适应度,让资源下沉更有价值与意义。
医疗资源下沉除了要因地制宜,更需要为长远谋。从长远发展来看,基层医疗机构的水平要不断提升,关键看人才的培育和先进设备的引入。面对人才问题,要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在职称认定、晋级晋升等方面进行适度倾斜,让基层医疗工作人员更有盼头;在先进设备方面,限于各种条件,基层很难一步到位,但在一些紧要性的设备上,可通过大医院资源共享、政府补助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硬件水准。
基层医疗机构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与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意义重大。为更好发挥这些机构的作用,推动医疗资源的下沉确有必要,但还需更进一步,如此才能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享受更加优质便捷的卫生健康服务,让他们更有“医”靠,更有安全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