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气,最抚世人心。近期,在重庆、合肥的一些社区、广场、街心公园里,出现了一批为流动摊贩设置的“潮汐摊区”,每天上、下午固定时间“营业”,引来不少顾客光顾。类似“潮汐”般存在的灵活摊位,通过变堵为疏的办法,在摊贩、居民、城市管理者之间架起了一座多方共赢的桥梁。
流动摊贩无序经营曾给环保、交通带来不少隐忧,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还会陷入“你追我赶”的尴尬境遇,“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沉疴宿疾着实让人头疼。不过,摊位虽小,很多时候却是维系一个家庭生计的主要来源,关涉民生福祉与社会稳定。规则与人情,有时可能也会面临两难抉择。实际上,两者并非“零和博弈”“此消彼长”,怎样找准病根、对症下药,找准彼此之间的平衡点才是破解之道。“潮汐摊区”便切中这一痛点,通过合理、合规的方式划定经营空间与时间,既解决了民生之忧,又疏通了城市之痛,还为身处城郊、乡村的菜农、商贩开辟了一条好销路,让多元市场业态活跃起来。往深处看,这种变堵为疏、刚柔相济的办法,也提升了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彰显出城市治理过程中的人文关切。
民生事无小事。从重庆开通“背篓专线”,方便菜农进城卖菜;到天津减免租金鼓励“小修小补”等生意蓬勃发展;再到山西太原打造“便民服务亭”,让血糖检测、用药咨询等惠民举措落地生根......城市的温度与治理的精度都蕴藏在诸多民生小事之中,反映着管理者以绣花功夫寻求多方利益“最大公约数”的决心与探索。
伴随社会转型,多方诉求更为多元,社会治理也面临新的机遇与形势。传统“重结果、轻过程”的粗放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如何优化服务方式、提升治理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一系列便民举措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发:以群众所思、民心所盼为根本出发点,坚持问题导向,扑下身、潜下心走访调研,把“精”的规则与“细”的要求树立起来,将“成于细、贵在精”的理念融入城市治理之中,或有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当然,实践中也有一些现象需要注意,比如产品与服务的监管问题,营商范围环境卫生问题等都得责任到人,还需要市场监管、环境保护、街道社区等多部门统筹配合、绵绵用力,共促城市治理新格局。
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反映在对特殊群体、普通民众的人文关怀程度。我们鼓励社会各界为他们积极努力参与社会生活撑起一把伞、擎起一盏灯、开辟一条路,确保他们有尊严、有价值地去追寻幸福生活,为构建“烟火”与“人气”相互交织的城市文明写下生动注脚,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增添力量。
(作者:泓泉,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