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考核基层干部的指标越来越细,赋分越来越具体,“千分制”不够用,出现了“双千分制”“三千分制”,大大挤占了干工作、抓落实的时间,不少干部对此苦不堪言,表示负担很重。某基层领导干部坦言,考核指标更多是考核眼下,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反映不出来。客观来讲,一些地方的考核面临着过多过细、留痕任务过重等问题,基层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考核焦虑”。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事务繁多。运用考核机制,本意是促进干部担当作为。制定考核细则,初衷是细化工作任务,将责任落实落细,推动工作发展。如果各部门的考核类别过多过细且不切实际,只会增加负担、束缚手脚,基层干部难免产生疲于应付的无力感、焦虑感,当好多面手的工作热情就可能异化成“随缘”“摆烂”的躺平思想,从而催生出新的形式主义,与考核初衷背道而驰。
把“以考促干”作为考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真正促进干部担当作为。建立考核体系要“因材施策”。制定考核方案不能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做决策,更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不同地域的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历史文化特点等来量身打造,让考核指标符合发展规律、现实需求,让干部在履职尽责的过程中就能达到考核细则要求,而不会战战兢兢、动辄得咎。评定考核结果要树立实绩导向,多让事实发声,少用“材料”说话。考核部门既要看纸质报表材料,也要去实地看发展成效;既听干部的汇报和说法,也听他们管理服务对象的意见和看法;既看功在当下的“显绩”,也看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真正将干部队伍工作作风和地区发展成果考准考实。
制定细致的考核方案不能成为上级部门甩锅推责、不担当不作为的挡箭牌。相关部门要切实运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深入基层一线了解实际工作中的难点堵点痛点,及时给遇到困难的基层单位提供帮助和支援,而不是等到问题形成之后一考了之、一罚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