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两会是“市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就在于其一头连着北京发展的大棋局,一头连着广大市民的小日子。借由代表委员,“百姓盼的”与“党和政府干的”双向奔赴,2100多万人的所思所盼融入城市发展顶层设计,让人真切感受到中国式民主的脉搏为人民跳动。
正值北京两会时间,场外天寒地冻,场内热火朝天。有干脆直接的提问——“京津冀今年有什么新动作”“城市副中心还会吸引哪些产业”;有切中肯綮的建言——“提高社区医院医护待遇”“组建全市独居老人志愿服务团队”;有理性务实的讨论——托育服务市场“送不起”“挤不进”“招不满”现象怎么破解?如何保证教师不被教学之外的“配合评比”所累?群言众议中,涌动着不少好声音,碰撞出很多金点子。
为发展献良策、为群众鼓与呼,既是代表委员的职责所系,也是两会制度的设计初心。市两会是“市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就在于其一头连着北京发展的大棋局,一头连着广大市民的小日子。代表委员来自人民中间、身处各条战线,深知肩上职责,种种发言、建议、提案真实呈现了不同社会群体的急难愁盼。大家关注的问题领域有所不同,表达的意见建议各有侧重,但其中鲜明真挚的民生情怀,奠定了两会浓重的“暖色调”。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民心民意汇聚城市最高议事平台,折射出的正是北京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城市发展的生动实践。超大型城市民意诉求多元多样,充分打捞民需、全面汇聚民智也是高效科学的治理选择。老楼加装电梯,现实阻力背后有哪些利益考量,怎样才能更好求取最大公约数?儿科门诊捉襟见肘,现实痛点反映出哪些短板,如何才能破解儿科就医难?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不是拍脑门能回答的,置身其中的人最有发言权。与会的人大代表中,教师、医生、工人、农民、社区干部等基层代表占据相当比例。为民代言的他们,既有现实体会,又有总结思考。这样的安排,既是制度化的问计于民,也深刻诠释了“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两会是对中国式民主的生动展示。借由代表委员,“百姓盼的”与“党和政府干的”双向奔赴,2100多万人的所思所盼融入城市发展顶层设计,让人真切感受到中国式民主的脉搏为人民跳动。那些成熟的议案提案,源自平时大量的努力积累,本身也是汇聚民声的体现。就拿人大近些年的工作来说,从组织人大代表开展“三边”(身边、周边、路边)执法检查,到人大代表进“家”“站”征集意见建议,不断完善的“万名代表下基层”机制,为群众“沉浸式”民主参与提供了平台。通过高效互动,一道道关乎城市发展、市民幸福的时代课题,历经人大制度而最终解决,群众更加了解立法意图和立法过程,更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和法治认同感。
大城之治没有完成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升级版。未来继续提高民生水平,“边际难度”更大,遇到的情形基本都属于“两难”甚至“多难”。与此同时,广大市民的权利意识、发声热情愈发高涨,各陈己见、交锋激辩将成一种常态。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今后的城市发展将更需要深入基层、摸准民需、汇聚共识。两会有限的会期里,不能一揽子解决所有难题,但这种充分交流、齐心求解、推动落实的工作方式和民主氛围应当在会外大力弘扬,并积极探索更多承载机制。比如,利用网络调查问卷、留言等“云方式”采集民声,建设“老街坊议事会”“居民议事厅”“社区群言堂”平台,等等。让人大议题和代表履职双“下沉”,让有事好商量、遇事多商量蔚然成风,相信北京的城市治理效能和发展质量将进一步提升。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这是代表委员履职尽责的基本遵循,也是北京城市治理导向、中国式民主魅力的生动体现。永葆这样的初心,凝聚起全市上下共同奋斗的合力,“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美好愿景必会加速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