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上海某医院的评价系统只能选择“满意”,其多次点击“不满意”按键均没有反应。网友戏称为“100%满意医院”,医院回应称:“系技术问题,已联系维修。”
事情不大,引发的联想却不少。后续报道中,医院工作人员表示:“每个月都有查看门诊满意度记录,满意、不满意的数据都是正常的。”这话有一定说服力,但还要拿出更多的证据来,才能打消公众的疑虑。
设计满意度系统的初衷是好的,有助于定期收集用户反馈,及时调整服务方式,也可以敦促员工提高个人素质和服务水平。生活中,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银行柜台、手机运营商客服、政府办事窗口的“按键”,伴随着“请对本次服务进行评价”的合成音,监督的权利得以行使。部分餐厅也会礼貌询问菜品质量和用餐体验,调整经营策略。这本是个双赢的选择,然而却有人将其视作“政绩”,弄虚作假,盲目攀比,让调查沦为走形式。
群众满意不满意,绝不能当儿戏。纵观同类事件,让用户“别无选择”,靠的不只是机器,甚至更加简单粗暴。2016年4月,中国纪检监察报就曾指出个别窗口单位庸懒散软、看人办事,办完业务后,群众只有满意键可选。在有条件的地区,老百姓看病尚且有选择,不满意大可再换一家,而在窗口办事则要被动得多,即便有不满往往也只能憋在心里。近年来,部分机关单位窗口服务态度差、用语粗俗、官僚主义作风严重、让群众反复跑腿,而大多数“不满意”却要等到媒体曝光才被重视,内部自查自纠不够及时。
还有不少民生实事中,部分干部和单位却变着法子“讨满意”。去年11月,山东多地社情民意中心开展满意度调查,引发一系列闹剧:某地村干部在微信群鼓励群众接到调查后填“非常满意”,并持截图、录音等“凭证”领取奖品,引来骂声一片;又有某小学发文引导家长不要使用“模糊语言”,直接答“非常满意”,着实比上考场还谨慎;还有某村信息交流群内有人强调“别胡乱说,对自己没好处,以后办事尴尬”,恐吓堵嘴倒是有一套……被媒体曝光后,相关负责人纷纷改口称“全凭自愿”。看似得了面子,实则丢了里子,掩盖了真实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有不同的声音很正常,希望追求更高的满意度也是人之常情,但绝不能钻牛角尖。近年来,各地纷纷开设“办不成事”窗口,专治“疑难杂症”,专接“烫手山芋”,让群众不白跑、不扑空、有地儿找、有人帮。“办不成事”的原因有主观有客观,按理说压力应该不小,但群众满意度却不低,许多地区真的做到了“百分百满意”。这也启示我们事在人为,摒弃形式主义,踏踏实实做好服务,一定能够赢得群众的真心认可和支持。
细微之处的满意度直接影响着公信力。相关单位下次再遇上这种事,可别都推给“技术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