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巴以和解,必须站在和平一边,站在公道一边,站在良知一边。一个大国能否担起与自身能量相匹配的国际责任,见胸襟、见格局、见担当,又将反过来重塑其大国形象,关乎其影响力、公信力。
11月29日,时值“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11月轮值主席,主持召开安理会巴以问题高级别会议,就当前巴以局势和下步工作进行深入讨论。与此同时,《中国关于解决巴以冲突的立场文件》发布,提出推动全面停火止战、切实保护平民、确保人道救援、加大外交斡旋、落实“两国方案”等建议,再次为巴以和平作出努力。
自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这块被称为“流着奶与蜜”的地方,就沦为沾满鲜血的“人间炼狱”:巴以双方超1.64万人死亡,加沙地带更成为“儿童坟场”。上周双方虽达成临时人道主义停火协议,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停火止战还未提上议程。前几天,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公开表示将继续战斗;哈马斯方面也称,将在临时停火期间“把手指扣在扳机上”。战火似乎随时可能重燃,巴以冲突的出路在何方,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何时结束,对地区与世界的负面冲击怎样降低,依然是摆在世界面前的难题。
巴以困局有其复杂的历史经纬,虽然紧张冲突反复上演,矛盾烈度持续升级,但事实上,巴以并非没有求和平的行动。上世纪90年代初,双方也曾有机会一起坐下来商量,还一度取得进展。然而,随着国际秩序展现多极竞争态势,地区国家之间出现不同程度的利益博弈。基于自身霸权与私利考量,个别大国不仅放弃推动双方和谈的努力,还常常“拉偏架”“一边倒”,将人道问题政治化,甚至拱火浇油扩大战事,令双方积怨愈发难解。
乱局何解?考验人类良知,考验国际公义。巴以冲突循环往复,根本原因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建国权、生存权、回归权长期遭到漠视。一代代巴勒斯坦人失去家园、颠沛流离,只有正视和解决这一问题,才可能将中东和平进程拉回正轨,才能阻止更多悲剧的发生。
推动巴以和解,必须站在和平一边,站在公道一边,站在良知一边。本轮巴以冲突升级以来,中方积极劝和促谈,推动停火止战。在担任安理会轮值主席国的11月份,中方一直将巴以冲突作为最紧迫问题。在主持通过安理会第2712号决议后,又进一步召开高级别会议,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的强烈呼声。中方主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建设性,契合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愿望,也带来一系列积极信号。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两国方案”是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唯一可行途径。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当中国等为推动停火方案落地往来奔走、为中东永久和平大声疾呼时,某些大国却出于一己之私“拉偏架”,一步步将承载和平曙光的方案掏空、玩坏。谁在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谁在暗中递刀制造矛盾?何为出以公心力求和平,何为损人利己攫取私利?答案不言自明。没有人愿意成为“世界的火药桶”,中东迫切需要安定需要和平,但也唯有维持公正客观中立的立场,才可能凝聚各方共识。这是今年春天沙特和伊朗在中国斡旋下实现和解并带动中东一系列和解潮的原因,也应当成为解决巴以问题的路径选择。
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大国要有大国的担当。德国历史学家利奥波德·兰克指出,大国的本质,就是国家实力居于显著的优越性地位。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也曾写道:大国则命定要创造伟大和永恒,同时承担责任与痛苦。显然,基于举足轻重的实力位置,大国如何作为将深刻影响一个地区乃至世界的时局走向,而国际社会对大国理当展现的形象、担负的责任也早有共识。换言之,一个大国能否担起与自身能量相匹配的国际责任,见胸襟、见格局、见担当,又将反过来重塑其大国形象,关乎其影响力、公信力。当下的世界变动不居,各种新旧力量、矛盾相互叠加碰撞,地区安全、全球治理深刻重塑,国际局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突出。当此之时,各国休戚与共、安危共担,而大国肩上的责任愈发重大。
沧海横流,更当阔步人间正道。“除了我们对各自的社会分别要承担的责任外,我们还有在全球维护人的尊严、平等与公平原则的集体责任。”这是联合国会员国在《千年宣言》中的宣誓。70多年前,人们以联合国为基础进行集体安全的顶层设计,倡导各国共同维护普遍安全,共同掌握世界命运。70多年后的今天,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不变的时代潮流,大国应当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在联合国框架下共同解决国际社会迫切面临的问题,让“地球村”保持和平与繁荣。
“我渴望睡在家中的床上”“喘口气,哪怕只是一小会儿”,加沙民众的愿望令人泪目。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更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说公道话、办公道事,推动巴勒斯坦问题全面、公正、持久解决,一定能为这个充满挑战变化的时代注入更多光明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