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精读党报
遏制虚假认证,监管必须扎紧篱笆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郭振纲 发布时间:2023-07-12 11:02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据7月10日《半月谈》报道,近年来,我国认证市场规模逐年扩大,认证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数量突破5.4万家,服务产值超过4000亿元。与此同时,网络虚假认证行为日益猖獗,一些非法机构铤而走险,为企业办理假证、提供虚假资质,甚至非法购买居民个人信息注册电商,售假、炒信等非法行为时有出现。在一些准入信息、认证信息规范欠分明的行业,虚假认证大行其道,已经形成人员数量庞大、分工明确的灰色产业链。


  认证是由认证机构证明市场主体的资质资格、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准则的合格评定活动,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减少信息不对称、保护消费者利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等作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认证评定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成为世界上发放认证证书最多的国家,认证工作在客观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出口贸易的增长。


  不过,在认证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伴随着某些问题。比如,虚假认证现象较为严重,有些认证标准低且不统一,有些认证机构权威性不强,认证机构不公平竞争,认证证书商品化现象严重等。对此,相关监管部门通过专项执法检查、备案管理、质效评定等措施,不断净化认证市场,努力遏制认证市场的无序和不规范现象。但是虚假网络认证的泛滥从一个侧面说明,一些地方认证管理的措施和效能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认证监管手段需要进一步强化、监管效能需要进一步优化。


  虚假网络认证泛滥,与一些认证管理机构在信息化条件下的管理缺位有着相当程度的关系。一方面,一些通过备案取得认证资格的机构,在线上审查环节把关不严,重形式、轻实质,认证监管成了“没牙的老虎”,付费取证暗影潜行,导致一些“人证不符”的机构和人员取得了资质或资格,在市场上滥竽充数;另一方面,一些虚假认证机构充斥认证市场,通过设置虚假认证平台,与不法中介勾结进行引流,忽悠企业和个人购买其认证服务,导致假证大行其道。更重要的是,一些地方的监管部门管理措施不到位、监管手段不适配、惩治效能不明显,给虚假认证、假证买卖留下了生存空间。


  虚假网络认证大行其道,减损了认证准入的过滤功能,弱化了认证管理的“守门人”职能,给营商环境、安全生产、身份信息安全等埋下隐患。强化认证管理,不仅要有行动,更要见成效。


  一方面,认证监管部门的管理要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比如,在审查和批准认证机构开展活动方面,要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大数据筛查,将不符合资质要求的认证主体挡在行业门外;在监管认证机构从业质效方面,要通过联动执法,开展大数据比对,对一些从事虚假认证、认证标准低、内控机制不完善、认证过程不规范的机构,采取约谈、责令整改等监管措施,将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的机构纳入“黑名单”管理;在监管执法方面,要建立日常抽样执法和专项执法联动机制,对虚假认证机构、购买假证行为、违法使用他人身份信息等灰色产业链条进行清理,给予退出市场、加大经济处罚力度等行政处罚措施,构成犯罪的要追求相关主体和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另一方面,要通过立法建章立制,不断完善认证管理制度。从认证服务提供上,要强化信息公开,公开合法认证机构“白名单”和违法机构“黑名单”,让需要认证的市场主体和个人能找到合法、正规的认证机构;从行业自律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要建立认证主体的线下线上实名管理制度,强化风险监测和溯源,让非法认证机构没有立足之地;从监管方面,探索智慧监管方式,深化“互联网+”监管模式改革,形成线下线上无缝对接的监管体制。


  遏制虚假认证,认证管理必须扎紧篱笆。


  (郭振纲)

责任编辑:王文钰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遏制虚假认证,监管必须扎紧篱笆
来源:工人日报 2023-07-12 11:02:52
      据7月10日《半月谈》报道,近年来,我国认证市场规模逐年扩大,认证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数量突破5.4万家,服务产值超过4000亿元。与此同时,网络虚假认证行为日益猖獗,一些非法机构铤而走险,为企业办理假证、提供虚假资质,甚至非法购买居民个人信息注册电商,售假、炒信等非法行为时有出现。在一些准入信息、认证信息规范欠分明的行业,虚假认证大行其道,已经形成人员数量庞大、分工明确的灰色产业链。认证是由认证机构证明市场主体的资质资格、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准则的合格评定活动,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减少信息不对称、保护消费者利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等作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认证评定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成为世界上发放认证证书最多的国家,认证工作在客观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出口贸易的增长。不过,在认证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伴随着某些问题。比如,虚假认证现象较为严重,有些认证标准低且不统一,有些认证机构权威性不强,认证机构不公平竞争,认证证书商品化现象严重等。对此,相关监管部门通过专项执法检查、备案管理、质效评定等措施,不断净化认证市场,努力遏制认证市场的无序和不规范现象。但是虚假网络认证的泛滥从一个侧面说明,一些地方认证管理的措施和效能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认证监管手段需要进一步强化、监管效能需要进一步优化。虚假网络认证泛滥,与一些认证管理机构在信息化条件下的管理缺位有着相当程度的关系。一方面,一些通过备案取得认证资格的机构,在线上审查环节把关不严,重形式、轻实质,认证监管成了“没牙的老虎”,付费取证暗影潜行,导致一些“人证不符”的机构和人员取得了资质或资格,在市场上滥竽充数;另一方面,一些虚假认证机构充斥认证市场,通过设置虚假认证平台,与不法中介勾结进行引流,忽悠企业和个人购买其认证服务,导致假证大行其道。更重要的是,一些地方的监管部门管理措施不到位、监管手段不适配、惩治效能不明显,给虚假认证、假证买卖留下了生存空间。虚假网络认证大行其道,减损了认证准入的过滤功能,弱化了认证管理的“守门人”职能,给营商环境、安全生产、身份信息安全等埋下隐患。强化认证管理,不仅要有行动,更要见成效。一方面,认证监管部门的管理要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比如,在审查和批准认证机构开展活动方面,要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大数据筛查,将不符合资质要求的认证主体挡在行业门外;在监管认证机构从业质效方面,要通过联动执法,开展大数据比对,对一些从事虚假认证、认证标准低、内控机制不完善、认证过程不规范的机构,采取约谈、责令整改等监管措施,将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的机构纳入“黑名单”管理;在监管执法方面,要建立日常抽样执法和专项执法联动机制,对虚假认证机构、购买假证行为、违法使用他人身份信息等灰色产业链条进行清理,给予退出市场、加大经济处罚力度等行政处罚措施,构成犯罪的要追求相关主体和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另一方面,要通过立法建章立制,不断完善认证管理制度。从认证服务提供上,要强化信息公开,公开合法认证机构“白名单”和违法机构“黑名单”,让需要认证的市场主体和个人能找到合法、正规的认证机构;从行业自律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要建立认证主体的线下线上实名管理制度,强化风险监测和溯源,让非法认证机构没有立足之地;从监管方面,探索智慧监管方式,深化“互联网+”监管模式改革,形成线下线上无缝对接的监管体制。遏制虚假认证,认证管理必须扎紧篱笆。(郭振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