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基层连线
娄玉妹的健康观
    来源:读嘉新闻客户端 作者:姜鹏飞 陈曦 发布时间:2024-12-23 14:44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1964年夏天,14岁的她到河里游泳患上急性血吸虫病险些丧命;1972年夏天,浙江日报记者徐永辉拍摄《“她,就是我”》的照片刊登在省报上,让她一下子成为全省的新闻人物,并跟踪拍摄她半个世纪。她,就是今年74岁的娄玉妹,与新中国共成长,见证了健康中国的巨变——


娄玉妹的健康观


  “褚医生,糖尿病的药吃完了,麻烦再帮我配一些哈。”昨天上午,嘉兴市南湖区七星街道三家浜社区74岁的娄玉妹来到社区卫生服务站,找到家庭责任医生褚莉娟,刷卡、取药,用了不到3分钟。


d50dbf389fe3601acac5a756d56c6126.jpg


  回到家中,娄玉妹取出药,送入嘴中,头稍一仰,喝了口水服下。


  仰首之间,娄玉妹瞥见墙上浙江日报记者的徐永辉在1972年给她拍摄的第一张照片——她用木棍指着一张形同枯骨的人物照片说:“她,就是我。”


d89bbc750dd86bbad376bc8c859bc0bf.jpg


  这张骨瘦如柴的照片,是她“死里逃生”的真实记录,当时在《浙江日报》上刊出后,她一时成为浙江乃至全国的新闻人物。


  这张照片,也成了娄玉妹一生抹不掉的回忆。


  今年95岁高龄的徐永辉,用数以万计的照片记录了一户户中国家庭的变化。11月23日,他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摄影)”。


  看着照片,想起往事,娄玉妹拿出手机,拨通了徐永辉的电话。


1f0c35d8b25eef349d703860ced217a4.jpg

  “徐伯伯好,我是娄玉妹呀,祝您老健康长寿!我是多活了60年,也赚了60年……”


  “防病比治病更重要”


  在家里客厅一张长桌上,娄玉妹拿出一个白色的小药瓶,拧开瓶盖,倒出一颗颗米粒大小的灰褐色的东西。


  “这是灭活的钉螺标本。”娄玉妹数了数,还是18颗。


83b8c5bb6d24278ace4dbb9fc83db119.jpg

  “我小时候身体很好,大眼睛圆脸盘,就是这个钉螺,让我在鬼门关里走了一遭。”娄玉妹神情一下子严肃起来。


  小时候,娄玉妹像个“假小子”,喜欢爬树、游泳。出生在当时嘉善县罗星乡油车村的她,把家乡的河道都游遍了,一个猛子扎下去,便能从河这边游到对岸。


  嘉善曾是全国血吸虫病的重灾区,全县所有乡镇和村庄,无一幸免。


  1964年夏天,娄玉妹游泳回来突发高烧,上吐下泻,肚子胀得像大冬瓜,不能抱、无法背、不能动。当时的生产队队长找到一只破竹篓,先在里面垫着稻草,再把娄玉妹放在里面,由她哥哥背着四处求医,最后找到嘉善县西塘血吸虫病防治医院求诊。


  医生联合确诊:急性血吸虫病!


  “病情太严重了,要做好最坏打算。”曾经几次在半夜里,病情急剧恶化,邻居劝其父母赶紧准备棺材。


  “一起住院的,十几个都死了。”娄玉妹恨透了钉螺。


  说话间,娄玉妹从相册中找出一张照片:小姑娘骨瘦如柴,头发稀稀拉拉,眼神茫然,“当时体重只有36斤”。


  这张照片是当年医院院长给娄玉妹拍的。这一年,她刚满14岁。


  “只要有一线希望,医院会尽全力!”在医院治疗了五个月零九天后,娄玉妹竟奇迹般地康复了,体重一下子增加到64斤。


  20岁那年,她从嘉善嫁到了嘉兴七星。


  1972年7月,嘉善县文化馆组织摄影爱好者拍摄与血防题材相关的照片,专门请来娄玉妹。徐永辉正好到嘉善县丁栅乡采访,看到娄玉妹很健康,再看那张骨瘦如柴的照片,惊奇惊叹又惊喜,赶紧拿起相机给她拍下了第一张照片。


65db20bbc613b4bd054969eb7f6406b5.jpg

  从此,徐永辉与娄玉妹结了缘,并坚持跟踪拍摄她半个世纪。


  那些年,嘉兴各地组成了常年灭螺队。娄玉妹指着一张一群姑娘们扛着锄头排排站的照片,“这是1978年徐永辉老师拍摄的,我们女同胞们一起出发去查钉螺。”


  “这辈子就跟钉螺杠上了!”尽管1994年嘉兴就全面阻断了血吸虫病传染,但娄玉妹从过去的大队灭螺队队长到现在的社区查螺小组组长,每年依然带着伙伴们去查螺。


5d03d3d2fc7cdcd36b02da8137636e3d.jpg


  如今,查螺小组还有22名成员。今年4月中旬,娄玉妹和伙伴们到嘉兴湘家荡区域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查钉螺行动。


  “十几年前还有钉螺,现在完全没有了。”即便如此,她仍坚持去草丛、水沟、田里查找。


  “有时候扒开草丛,钉螺很小的,每次要盯着一个地方看好几分钟!”时间长了,娄玉妹像是练就了“火眼金睛”。


14aa159da631cb575d98fe02f6447546.jpg


  在查螺的一个月里,由于没有钉螺,为“训练”这帮阿姨、叔叔,七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防科医护人员怀龙君想了个“以假乱真”的妙招,在20个点位每次分别投放10粒钉螺标本。没想到这场突如其来的“模拟考试”,娄玉妹和大家都“考”出了满分。


  “灭螺先查螺,查螺是关键,每年都要查!”娄玉妹坚信,“防病比治病更重要。”


  “好环境也是一种幸福”


  前天早上7时20分,娄玉妹买菜回来,在楼下遇到了正要出工的黄文宝。


  75岁的黄文宝,是三家浜社区的保洁人员。只见她推着一辆略显陈旧却干净整洁的小车,带上扫把、簸箕等工具,到三家浜公寓A区清扫。


  从住草棚到两间平房、楼房再到拆迁后住进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居民小区,娄玉妹过上了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2015年9月,也就是从搬进小区那时起,娄玉妹担任三家浜社区保洁组组长。


80e350c9dbd665cdee4ab1a57f557bd0.jpg


  她既要打扫好自己的责任区,又要管理其他11名保洁员,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娄玉妹还不忘夸赞黄文宝:“她总是把楼道前后打扫得干干净净。”


  社区给保洁组组长安排了一间办公室,但娄玉妹从来不在办公室待着。每天上午9点后,她就骑着自行车满小区“兜风”。


  说是“兜风”,其实就是检查卫生。


  自行车铃响到哪里,就是娄玉妹到了哪里。


  “娄阿姨做事很较真,一天转上好多趟。”社区居民王春妹赞不绝口。


  “嚯哟,差不多么好了!”有人说。


  “扫得这么干净,干啥呀!”也有人附和。


  娄玉妹可不这么想,她喜欢挑刺,看到楼道里还有蜘蛛网,就让保洁员打扫干净,“好环境也是一种幸福!”三家浜社区党委书记王雪锋觉得这里头门道十足:“大卫生大健康,每一个角落都不能放过。”


  作为健康领域的中国创举,70多年来爱国卫生运动蔚然成风,嘉兴连续三年荣膺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娄玉妹自豪地说:“这也有我们保洁人员的功劳呢!”


  在娄玉妹的相册里,至今还保存着一张1984年10月徐永辉给她拍摄的照片,手捧稻谷的她,笑容满面。她自豪地说:“那时候我就是村里的劳动能手,而这些年,我连续被评为社区先进工作者。”


ae8b76569d0ab3d3d0345004d8dd822f.jpg


  7年前,娄玉妹不再干小区保洁了,闲暇之时就到小区转转,遇到保洁员她总是善意提醒:“人居环境靠大家!”


  “健康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


  冬至一过,年渐渐近了。


  天蒙蒙亮,娄玉妹就起床了。她穿上白色拉绒外套,裹上一条粉色围巾,就出门了。


  下楼后,娄玉妹伸伸腿、扭扭腰,和79岁的丈夫卢孝良沿着小区快走50分钟。晚饭后,她还要在小区内慢走1小时。


3340552b7a574669e14941ba14428883.jpg

  一早一晚,夫妻俩一直在坚持,即便是大冷天也不落下这门“必修课”。


  早上锻炼结束不久,娄玉妹的微信群里不时传来信息:


  “今天天气好,一会儿去广场跳一段吧?”


  “好的呀,就等你们呛一声。”


  ……


  不一会儿,离娄玉妹家不远处的三家浜公园热闹起来了。


  走近一看,12名老阿姨穿着艳丽、手持红黄彩扇,娄玉妹带头唱起了歌,大家随着音乐摆动扇子,动作整齐划一。


  从小就喜欢唱歌的娄玉妹,是这支队伍里的主唱。她清了清嗓子,唱起了《送瘟神》:“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这首歌的歌词是开国领袖毛泽东写的一首诗词。“这首歌似乎就是为我写的。”娄玉妹唱得声情并茂。


  “唱得好!”老姐妹沈明娟一边夸奖一边鼓起掌来。


  娄玉妹会唱歌,也会跳舞,她组织10名队员成立了社区莲湘队,自己是队长,丈夫卢孝良拉胡琴。莲湘队在湘家荡一带小有名气,以前嘉善西塘等地举行大型活动,都会邀请他们去演出。


  不只如此,娄玉妹还相继组建了腰鼓队、扇子舞队,社区有活动,时常会喊她们去表演。她还做过一套“济公衣服”,穿着这套衣服录了表演视频。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健康文明了。听广播里说,嘉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82.8岁。”娄玉妹快人快语,“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健康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我以后还要多锻炼!”


ec364c0fb83a3cd5fdf0c3893a69cd95.jpg


  午后,娄玉妹又翻开相册,“这张是2003年徐永辉给我们拍的祖孙三代的全家福照片。”如今,四世同堂的娄玉妹,子女很孝顺、后辈有出息。


  “平时看病有医保、每月和老伴有5000多元的养老金,吃穿住用都不愁了!”娄玉妹的日子越过越有劲。


97368a2e08107925b17f1e438e26b2ce.jpg

(记者 姜鹏飞 陈曦)



责任编辑:陈沁审核:戴靖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娄玉妹的健康观
来源:读嘉新闻客户端 2024-12-23 14:44:31
      1964年夏天,14岁的她到河里游泳患上急性血吸虫病险些丧命;1972年夏天,浙江日报记者徐永辉拍摄《“她,就是我”》的照片刊登在省报上,让她一下子成为全省的新闻人物,并跟踪拍摄她半个世纪。她,就是今年74岁的娄玉妹,与新中国共成长,见证了健康中国的巨变——娄玉妹的健康观“褚医生,糖尿病的药吃完了,麻烦再帮我配一些哈。”昨天上午,嘉兴市南湖区七星街道三家浜社区74岁的娄玉妹来到社区卫生服务站,找到家庭责任医生褚莉娟,刷卡、取药,用了不到3分钟。回到家中,娄玉妹取出药,送入嘴中,头稍一仰,喝了口水服下。仰首之间,娄玉妹瞥见墙上浙江日报记者的徐永辉在1972年给她拍摄的第一张照片——她用木棍指着一张形同枯骨的人物照片说:“她,就是我。”这张骨瘦如柴的照片,是她“死里逃生”的真实记录,当时在《浙江日报》上刊出后,她一时成为浙江乃至全国的新闻人物。这张照片,也成了娄玉妹一生抹不掉的回忆。今年95岁高龄的徐永辉,用数以万计的照片记录了一户户中国家庭的变化。11月23日,他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摄影)”。看着照片,想起往事,娄玉妹拿出手机,拨通了徐永辉的电话。“徐伯伯好,我是娄玉妹呀,祝您老健康长寿!我是多活了60年,也赚了60年……”“防病比治病更重要”在家里客厅一张长桌上,娄玉妹拿出一个白色的小药瓶,拧开瓶盖,倒出一颗颗米粒大小的灰褐色的东西。“这是灭活的钉螺标本。”娄玉妹数了数,还是18颗。“我小时候身体很好,大眼睛圆脸盘,就是这个钉螺,让我在鬼门关里走了一遭。”娄玉妹神情一下子严肃起来。小时候,娄玉妹像个“假小子”,喜欢爬树、游泳。出生在当时嘉善县罗星乡油车村的她,把家乡的河道都游遍了,一个猛子扎下去,便能从河这边游到对岸。嘉善曾是全国血吸虫病的重灾区,全县所有乡镇和村庄,无一幸免。1964年夏天,娄玉妹游泳回来突发高烧,上吐下泻,肚子胀得像大冬瓜,不能抱、无法背、不能动。当时的生产队队长找到一只破竹篓,先在里面垫着稻草,再把娄玉妹放在里面,由她哥哥背着四处求医,最后找到嘉善县西塘血吸虫病防治医院求诊。医生联合确诊:急性血吸虫病!“病情太严重了,要做好最坏打算。”曾经几次在半夜里,病情急剧恶化,邻居劝其父母赶紧准备棺材。“一起住院的,十几个都死了。”娄玉妹恨透了钉螺。说话间,娄玉妹从相册中找出一张照片:小姑娘骨瘦如柴,头发稀稀拉拉,眼神茫然,“当时体重只有36斤”。这张照片是当年医院院长给娄玉妹拍的。这一年,她刚满14岁。“只要有一线希望,医院会尽全力!”在医院治疗了五个月零九天后,娄玉妹竟奇迹般地康复了,体重一下子增加到64斤。20岁那年,她从嘉善嫁到了嘉兴七星。1972年7月,嘉善县文化馆组织摄影爱好者拍摄与血防题材相关的照片,专门请来娄玉妹。徐永辉正好到嘉善县丁栅乡采访,看到娄玉妹很健康,再看那张骨瘦如柴的照片,惊奇惊叹又惊喜,赶紧拿起相机给她拍下了第一张照片。从此,徐永辉与娄玉妹结了缘,并坚持跟踪拍摄她半个世纪。那些年,嘉兴各地组成了常年灭螺队。娄玉妹指着一张一群姑娘们扛着锄头排排站的照片,“这是1978年徐永辉老师拍摄的,我们女同胞们一起出发去查钉螺。”“这辈子就跟钉螺杠上了!”尽管1994年嘉兴就全面阻断了血吸虫病传染,但娄玉妹从过去的大队灭螺队队长到现在的社区查螺小组组长,每年依然带着伙伴们去查螺。如今,查螺小组还有22名成员。今年4月中旬,娄玉妹和伙伴们到嘉兴湘家荡区域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查钉螺行动。“十几年前还有钉螺,现在完全没有了。”即便如此,她仍坚持去草丛、水沟、田里查找。“有时候扒开草丛,钉螺很小的,每次要盯着一个地方看好几分钟!”时间长了,娄玉妹像是练就了“火眼金睛”。在查螺的一个月里,由于没有钉螺,为“训练”这帮阿姨、叔叔,七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防科医护人员怀龙君想了个“以假乱真”的妙招,在20个点位每次分别投放10粒钉螺标本。没想到这场突如其来的“模拟考试”,娄玉妹和大家都“考”出了满分。“灭螺先查螺,查螺是关键,每年都要查!”娄玉妹坚信,“防病比治病更重要。”“好环境也是一种幸福”前天早上7时20分,娄玉妹买菜回来,在楼下遇到了正要出工的黄文宝。75岁的黄文宝,是三家浜社区的保洁人员。只见她推着一辆略显陈旧却干净整洁的小车,带上扫把、簸箕等工具,到三家浜公寓A区清扫。从住草棚到两间平房、楼房再到拆迁后住进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居民小区,娄玉妹过上了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2015年9月,也就是从搬进小区那时起,娄玉妹担任三家浜社区保洁组组长。她既要打扫好自己的责任区,又要管理其他11名保洁员,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娄玉妹还不忘夸赞黄文宝:“她总是把楼道前后打扫得干干净净。”社区给保洁组组长安排了一间办公室,但娄玉妹从来不在办公室待着。每天上午9点后,她就骑着自行车满小区“兜风”。说是“兜风”,其实就是检查卫生。自行车铃响到哪里,就是娄玉妹到了哪里。“娄阿姨做事很较真,一天转上好多趟。”社区居民王春妹赞不绝口。“嚯哟,差不多么好了!”有人说。“扫得这么干净,干啥呀!”也有人附和。娄玉妹可不这么想,她喜欢挑刺,看到楼道里还有蜘蛛网,就让保洁员打扫干净,“好环境也是一种幸福!”三家浜社区党委书记王雪锋觉得这里头门道十足:“大卫生大健康,每一个角落都不能放过。”作为健康领域的中国创举,70多年来爱国卫生运动蔚然成风,嘉兴连续三年荣膺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娄玉妹自豪地说:“这也有我们保洁人员的功劳呢!”在娄玉妹的相册里,至今还保存着一张1984年10月徐永辉给她拍摄的照片,手捧稻谷的她,笑容满面。她自豪地说:“那时候我就是村里的劳动能手,而这些年,我连续被评为社区先进工作者。”7年前,娄玉妹不再干小区保洁了,闲暇之时就到小区转转,遇到保洁员她总是善意提醒:“人居环境靠大家!”“健康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冬至一过,年渐渐近了。天蒙蒙亮,娄玉妹就起床了。她穿上白色拉绒外套,裹上一条粉色围巾,就出门了。下楼后,娄玉妹伸伸腿、扭扭腰,和79岁的丈夫卢孝良沿着小区快走50分钟。晚饭后,她还要在小区内慢走1小时。一早一晚,夫妻俩一直在坚持,即便是大冷天也不落下这门“必修课”。早上锻炼结束不久,娄玉妹的微信群里不时传来信息:“今天天气好,一会儿去广场跳一段吧?”“好的呀,就等你们呛一声。”……不一会儿,离娄玉妹家不远处的三家浜公园热闹起来了。走近一看,12名老阿姨穿着艳丽、手持红黄彩扇,娄玉妹带头唱起了歌,大家随着音乐摆动扇子,动作整齐划一。从小就喜欢唱歌的娄玉妹,是这支队伍里的主唱。她清了清嗓子,唱起了《送瘟神》:“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这首歌的歌词是开国领袖毛泽东写的一首诗词。“这首歌似乎就是为我写的。”娄玉妹唱得声情并茂。“唱得好!”老姐妹沈明娟一边夸奖一边鼓起掌来。娄玉妹会唱歌,也会跳舞,她组织10名队员成立了社区莲湘队,自己是队长,丈夫卢孝良拉胡琴。莲湘队在湘家荡一带小有名气,以前嘉善西塘等地举行大型活动,都会邀请他们去演出。不只如此,娄玉妹还相继组建了腰鼓队、扇子舞队,社区有活动,时常会喊她们去表演。她还做过一套“济公衣服”,穿着这套衣服录了表演视频。“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健康文明了。听广播里说,嘉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82.8岁。”娄玉妹快人快语,“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健康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我以后还要多锻炼!”午后,娄玉妹又翻开相册,“这张是2003年徐永辉给我们拍的祖孙三代的全家福照片。”如今,四世同堂的娄玉妹,子女很孝顺、后辈有出息。“平时看病有医保、每月和老伴有5000多元的养老金,吃穿住用都不愁了!”娄玉妹的日子越过越有劲。(记者姜鹏飞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