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村的老人们在村“幸福食堂”内用餐。受访者供图
冬日午后,记者走进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阳光温暖和煦,李鹊镇黄东村的赵桂英老人和姐妹们在村里的“幸福食堂”吃过饭后,聚在柳树下跟着学唱红歌的短视频轻轻哼唱起来;与此同时,在几公里外的李鹊镇梨园村,村里的退休老教师贾福玉和几名志愿者打开“七彩书苑”的大门,开始整理书架、擦拭桌椅,为孩子们放学后来上自习做好准备。
“幸福食堂”与“七彩书苑”,既是两村为“一老一小”人群打造的服务站点,也是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近年来,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广饶县从开拓阵地、推进志愿服务、丰富活动形式等方面入手,致力打造群众触手可及的“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助力提升乡村服务精准度,推进移风易俗,为乡村治理增添温度。
建服务阵地 解群众难题
下午5点多,梨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前,一辆小学校车缓缓驶来并停靠在门口,孩子们相继背上书包走下车,走进位于实践站西侧的“七彩书苑”内。
“娃娃们下个月就要期末考试了,这两天放学后主要是来这里写作业、复习课本上的知识,课外书看得相对少了。”村党支部书记贾学良说道。
梨园村“七彩书苑”启动已有3年多时间。提及启动初衷,贾学良介绍说:“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解决村里孩子放学后的安置问题。”据了解,梨园村共有30余名儿童,均在镇上的同一所小学就读。“下午5点多学校就放学了,家长还在上班或者在地里干活,孩子们放学后去哪儿?让老人辅导孩子们学习也费劲,让孩子们去辅导班又担心安全问题。”贾学良说道。
如何解决?2019年,梨园村“两委”成员外出调研学习时发现,许多外省市的乡村都把闲置的会议室、活动室改造成了农家书屋、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别的村解决了大人们的问题,我们能不能也模仿人家,腾出一间房,把孩子们统一照管起来?”贾学良想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闲置的会议室。
2020年5月,征得村“两委”和村民同意后,梨园村“七彩书苑”正式建成并启动。“每逢放学、周末、节假日,村里的孩子都可以来这儿做作业、看书、开展文体活动,解决家长们的后顾之忧。”梨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退休老教师贾福玉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像“七彩书苑”这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在广饶县共有160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不是摆设,而是推进精准服务活动、信息互联互通互享的治理‘触角’。”广饶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对接群众需求,结合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一座座“共享课堂”“道德讲堂”“幸福食堂”“百姓大舞台”等在广饶县各村之中扎下根来,助力织密便民服务网,打造基层治理前沿阵地。
扩志愿队伍 提自治效能
11月22日一大早,黄东村村民李会兰便来到村文明实践站的“幸福食堂”内,拎着刚买的几大袋肉和菜走到厨房,和姐妹们忙活起来。“按照惯例,每周三要给老人们蒸包子,有些老人不爱吃肉,我们还要提前拌个素馅。”李会兰说道。
据了解,黄东村目前共有600人,其中60岁以上的村民181人,70岁以上的村民92人,大部分为空巢老人或留守老人。2017年,为解决村里老年人吃饭的难题,黄东村依托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了“幸福食堂”,老人们只要交上1元钱,就能在这里吃上一顿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家常菜。
有了阵地,谁来派送服务?2017年,在李鹊镇黄坵幼儿园担任园长的李会兰退休后,听说村里建起了“幸福食堂”,便主动报名,“无缝上岗”成为“幸福食堂”的志愿者。一年里有240多天,李会兰都会准时为老人们做好饭菜,一干就坚持到了现在。在她的带动下,耿春香、王玉霞、李翠莲、李素兰等村民都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义务为老人们做饭。如今,“幸福食堂”的志愿者共有16人。
走进食堂,记者看到墙上的一周菜谱上写着土豆烧茄子、冬瓜炖排骨、蒸包子、白菜豆腐炖肉等不同菜色。“以前自己住不想开火,中午就买个饼就着葱和咸菜凑合一顿。现在一周每天的饭菜不重样,做得热乎还软乎,我们吃起来也不费劲。”今年77岁的村民赵桂英告诉记者。
文明实践阵地建设,离不开群众自治力量。近年来,广饶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吸纳有爱心、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五老”人员、教师、医生、道德模范典型等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打造“社会工作+志愿服务”文明实践综合体42个,开展公益理发、公益问诊、智慧助老、理论宣讲等活动。目前,全县注册志愿者突破14万人,成为推动乡村治理窗口前移、派送便民服务的核心力量。
倡移风易俗 树文明新风
晚饭刚过,广饶县大王镇刘集后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坐得满满当当,志愿者们表演的音舞快板《中华丰碑颂》唱词朗朗上口,快板声清脆悦耳,为村民们带来一场充满乡土气息的宣讲。
在广饶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不仅带来了接地气的便民服务,也推动着乡村移风易俗。针对农村群众的实际需要,广饶县各村结合农时季节,组织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进村入户,开展理论宣讲、政策解读、文艺演出等宣传活动,把百姓身边的红色故事编入宣讲提纲,运用吕剧、枣木杠子乱弹、短穗花鼓等本土艺术方式,编排理论宣传节目70多个,将宣讲主阵地搬到田间地头、集贸市场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宣讲活动3000余场。
除了带来本土化、接地气的宣讲活动外,广饶县的文明实践建设也成为乡村婚俗领域移风易俗改革落地的重要抓手。
在广饶县广饶街道西毛村,记者走进村委会大院的仓库中,看到一张张折叠桌椅、装有滚轮的大铁锅、锣鼓等整齐摆放其间。“这是我们村的‘流动’设备,村里谁办红白事,都可以来这里免费借用,只要签字登记,我们就帮着送到家里。”西毛村文明实践志愿者、红白理事会成员聂仁德介绍。
针对村里红白事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的问题,西毛村党支部与村民代表共同牵头修订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为村民提供上门服务,全程指导协助婚丧事宜办理。通过简化流程、统一标准,全村嫁娶红事由原来的5天改为2天完成,治丧时间缩短为1天至1.5天,村民们办一场红白事的总体费用控制在800元以内。“现在事也办漂亮了,钱也省下来了,延续了几辈子的老规矩都改过来了。”西毛村红白理事会会长赵延年说。
在村“两委”、红白理事会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队伍的共同努力下,西毛村的村民如今不再为不堪重负的人情债苦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蔚然成风。2017年,西毛村筹资30余万元,在村中建设起全县首家集骨灰存放、殡葬服务于一体的“龙凤福园”纪念堂。自2017年起,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等传统祭祀节日到来时,村文明实践志愿队伍、红白理事会成员会统一组织村民在纪念堂举行集中祭祀活动。“以前烧纸、叩头,现在集体鞠躬、献花,安全也环保,大家都支持配合。”聂仁德告诉记者。
一个个文明实践场所,成为服务群众、理论宣讲的主阵地;一次次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目前,广饶县各村均成立了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共有5000余名志愿者进村入户开展移风易俗志愿服务活动2000余场次,惠及群众近3万人,通过配套综合措施,全力破除陈规陋习,推动移风易俗落地生效。(记者 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