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伟在介绍彭三小区旧住房成套改造新旧房型对比。记者 叶辰亮 摄
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任伟爱跑马拉松,这是他部队服役时留下的习惯,“减压,还能产生工作的创新和灵感”。
这也让他在转业的第15年,身上仍保留着军人的影子:走街串巷的时候步子大,步伐有力。最近,他忙着居民区减负增能逐项抓落实,常常一个人走访社区人家,调研基层工作短板和问题。
部队生涯带给任伟的,更多体现在看不见的地方:保持着一股跑向终点的韧劲,将社区的一项项攻坚克难当作一场场“马拉松”。比如他指挥啃下彭一小区项目改造签约硬骨头,实现首周签约99%的生效目标、100%的高搬场退房率,刷新上海市非成套旧住房拆除重建改造项目纪录。
在任伟带动下,街道以“敢行敢试”的勇气和担当,探索出从“贴扩建”到“加层扩建”到“拆除重建”,从单幢楼到整小区系统改造,从厨卫独用到电梯高层、到生活配套的非成套旧住房改造“彭浦模式”。如今,街道旧住房改造工作的“连级跳”,创新的旧住房成套改造“彭浦经验”在上海推广,进而被复制到全国。
敢为:不设限挑战民生“第一难”
彭浦新村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上海市最早建立的工人新村之一。作为静安区最大的居住型社区,人口密度高、老旧小区比例高、旧改任务重、为老服务资源少等社区治理裉节,直接提升管理难度。
彭一小区,彭浦新村街道最后一个非成套旧住房小区,也是这批拆除重建改造项目中建筑体量最大、居民户数最多、情况最复杂、改造难度最大的小区,却实现了2110户居民整小区“打包”一次性同步改造,比原定计划足足提前10年。
为啥那么拼?
原来,任伟在一次社区调研时听到一位老人感叹:“等房子造好不知什么时候了,我们还能不能盼到那一天。”任伟赶紧说:“阿姨您精神这么好,肯定能够活过百岁。”老人们笑起来,任伟却笑不出了。他暗自做了一个调查:彭一小区有585名80岁以上老人,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加速了。
抱着创新的勇气,任伟克服重重困难、阻力,科学调研精准施策,坚持一次性完成彭一旧改。
“有什么疑问找我。”小区非常复杂,任伟就天天蹲点旧改办,百姓百条心,他就在手机里保存了近百位居民的联系电话。全过程紧盯流程,在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历经近一年时间、20余稿修改、40余次专题讨论,将282种房型归并为94种房型,终于确定最优设计方案。
91岁的干永年和他89岁的老爱人,年事已高,任伟根据政策,将两位老人“提前”安置住进彭三小区四期已改造好的存量新房。“当时,老人拉着任书记的手,带他参观新房,开心的心情溢于言表。老人的新房梦终于圆了。”原彭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安明回想这一段场景,忍不住感动。
韧劲:全力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
拆落地回搬,改善居住环境只是基础,更要完善周边生活服务配套。
作为老龄化程度高达46.3%的地区,养老已成为街道的首要民生工程。任伟积极寻找资源,将属于街道的物业资产全部拿出来,进行统一布局。
经过几年的建设,围绕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目标,如今的彭浦新村已形成3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和1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枢纽型平台,联动1个社区长者照护之家、4家养老机构、5家社区食堂、13个社区医疗点和38个居民区老年活动室。无论老人住在哪个角落,都能享受到养老服务设施的覆盖。
任伟每次去社区食堂了解经营情况,都会被就餐的老人认出,称赞“做了实实在在的大好事”。平时不苟言笑的任伟也会心一笑。
街道干部说,在任何时候,任伟不犹豫不纠结,抓住转瞬而逝的时机,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他的果断和韧劲让我们也有了底气”。大家共同努力下,街道推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实现了辖区老年人口数据和社区养老服务点位等基础信息的登记在册,汇集了多方力量,让养老服务底数清、情况明、处置畅。
在此基础上,街道建立并发布《彭浦新村街道社区食堂服务标准体系》,涵盖社区食堂服务、管理、安全等内容,彭三社区食堂获评去年上海市十佳养老服务机构健康食堂;自2021年起开始打造静安区首家适老化改造体验站和公共楼道代步器体验点,已完成568户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同步试点实施社区食堂的适老化微更新改造。
在推进美丽家园和美丽城区建设中,任伟从平时走访小区与老人交流中发现他们对街面增加座凳的需求强烈,于是增设了一定数量的座椅。今年,街道陆续对公共空间休憩座椅进行专项设计。任伟仍坚持给所有座凳加上“靠背”——“必须做靠背,没有靠背老人坐不长”。他欣慰于每次走在街道大街小巷,街头巷尾都坐满了老人,聊着天,铺开一幅美好生活图景。
人物小传
任伟,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曾在部队服役26年,2008年脱下军装后参加社区工作,先后获得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记者 王宛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