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基层连线
“炒”出更多精彩 “吃”出更多美味
一道徽菜“吃”出一条产业链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时间:2023-08-25 10:22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fc1c35c044115d379b8a024a05c969cc.jpg

安徽省黄山市一家百年徽菜老店里的臭鳜鱼。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f4e1ea6811c3aae2dbed33724950b673.jpg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棠樾村陆基鳜鱼养殖基地。樊成柱 摄


27705ce0d6ca8afbb54083b3ecca1cf3.jpg

参加安徽省淮北市“新徽菜·名徽厨”专项职业技能竞赛的选手在制作中式菜肴。张锋 摄(人民视觉)


603cbf85f04542b01b39190f80ff3afc.jpg

韩可军在腌制鳜鱼。受访者供图


1f6c9af22e9e2caf0a7436111b8496ac.jpg

安徽省黄山市一家食品供应链公司内的臭鳜鱼加工制作生产线。樊成柱 摄


  18岁的许江,学烧徽菜近3年,已经可以独自掌勺;43岁的韩可军,用“工业的锅”炒“农业的菜”,年销售臭鳜鱼产值达3000万元;68岁的刘秋星,老骥伏枥再次创业,补齐了当地臭鳜鱼加工的原材料短板……


  一个当大厨、一个做加工、一个搞养殖,徽菜把他们联结在了一起。虽然行当有别,但初衷都是为了把徽菜发扬光大。


  徽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是安徽的重要文化符号,对徽文化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人才教育到就业培训,从种养基地到品牌企业,从文化传承到餐饮服务,一盘徽菜,不仅吃出了味道,而且“吃”出了一条产业链。


  从课堂到厨房


  今年18岁的许江,别看年纪小,却已经在安徽徽厨技师学院学了近3年。眼看还有半个学期就要毕业,利用这个假期,他特地找到位于绩溪县城的徽顺酒店,干起了暑期社会实践。


  许江家住绩溪县金沙镇观音桥村,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打小就跟着奶奶长大,初中毕业后,想着为家里减轻负担,他直接进了安徽徽厨技师学院当“学徒”。


  “起初想法很简单,就想着能烧一手好菜,出来当个大厨。”许江直言,学了一年后,渐渐地,他发现把徽菜传承好、弘扬好,才是学校培养厨师的初衷。


  刀工、颠勺、控火……在学校,许江天天都要跟锅碗瓢盆打交道,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3月份举办的安徽省烹饪职业技能大赛,许江脱颖而出,一举摘得中职组一等奖,随后又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安徽省选拔赛。


  学徒经历让许江对徽菜有了自己的理解:“食材很关键,以绩溪粉丝为例,用的都是当地产的山芋粉丝和笋干。”


  安徽徽厨技师学院的前身是绩溪县高级职业学校。早在1984年,该校就依托当地徽菜资源,开设了中餐烹饪专业。在当地,学院被称为“徽厨摇篮”。


  几十年来,该专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仅成为省级示范专业,更重要的是让徽菜文化从这里发扬光大。


  截至目前,该校现有中国烹饪大师1人、中国烹饪名师1人、中国徽菜大师5人、中国徽菜文化大师1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专家组成员1人。另外,还有4个技能大师工作室。


  暑假临近尾声,这些天,在安徽徽厨技师学院的徽菜展示中心一楼,天天都有前来咨询报名的家长,副校长洪明祥的手机号也成了学校热线。


  在洪明祥看来,徽菜发展,人才是重要一环,首先要以产业聚人才,方能以人才兴产业。数据统计,依托徽厨技师学院完成培育烹饪专业毕业生1607人,专业培训3842人。现有绩溪籍徽菜厨师8100多人,其中,省级徽菜大师78人,徽菜非遗传承人6人。


  从田间到市场


  “一品锅,要先素后荤,小火慢炖……”中午饭点刚过,张光顺忙完手头上的活,就前往徽顺酒店的礼堂,为2023年绩溪县中式烹调高技能人才研修班现场授课。


  在绩溪县,张光顺是家喻户晓的徽菜大师,不仅是全国商贸服务业劳模,还是“赛琼碗”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35岁的汪震,是张光顺的得意门生,如今已经是中式烹调师高级工三级,正在着手准备考二级。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些年,汪震凭借个人努力,把自己的“咏乐土菜馆”经营得风生水起。“400平方米的店,生意好的时候,翻台都忙不过来。”汪震知道,顾客就是冲着那口徽菜来的,有头回客,更多是回头客。


  绩溪县是徽菜的主要发祥地,2020年获评“中国徽菜食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全县总人口不到18万,平均每10个劳动力中就有1名厨师,年创劳务收入10亿元以上。


  为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当地专门成立了徽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县级领导作为组长,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实体经济做大做强。


  依托徽菜的传统,绩溪县实施“十乡百碗、千店万厨”牵引行动,出台了《绩溪县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实施办法》等扶持政策,通过建立徽菜基地、培育经营主体、制定菜系标准等一系列举措,形成徽菜原料种养、食材加工、餐饮酒店一条龙产业化格局。


  “过去是小而散,不集中,没有拳头产品。”张光顺直言,“绩溪金徽厨”“绩溪徽菜馆”“绩品徽菜公共品牌”同步推进,就是要在名店、名厨、名菜、名点上下功夫,从田间到餐桌,打通整个徽菜产业链。


  张光顺告诉记者,拿“绩溪金徽厨”来说,在传承徽菜文化的同时,可以促进城乡劳动者高质量就业,走出一条“色香味俱全”的乡村振兴“风味之路”。


  靠山便把山歌唱,靠水便把水花扬。这已成为绩溪县农业产业与服务业成功结合且双赢的“制胜法宝”。张光顺认为,徽菜餐饮品牌能否继续走远、徽菜产业能否“链”起来,优质原材料种养供应基地尤为关键。自然山水孕育品质出众的农特产品,是徽菜好味道的根本保障。


  近年来,绩溪县依托各乡镇特色农业资源,大力推进徽菜原料基地建设。全县徽菜原料种植业类燕竹笋、香菇、豇豆、梅干菜等主导品种已形成规模,总产量超5万吨。养殖业重点发展绩溪黑猪、小黄牛、土鸡、石斑鱼等。此外,全县年加工火腿5万多只,生产臭鳜鱼600多吨。


  数据显示,去年绩溪县徽菜全产业链总产值达23.5亿元,成为强县富民的优势特色产业。


  从产品到产业


  作为徽菜中的一道名菜,一盘臭鳜鱼征服了万千食客味蕾。


  在黄山市休宁县商山镇,不管是过去从事厨师行业还是现在从事臭鳜鱼加工,韩可军一直都没有离开过徽菜这个行当。


  2017年创办黄山市徽康食品有限公司之前,韩可军在炉台前干了10多年,正是看好徽菜市场的前景,才有了转行的念头。


  “有名气、有市场,现在物流也方便,过去烧臭鳜鱼,现在腌臭鳜鱼,这辈子就和这条鱼‘杠’上了。”韩可军打趣道,只要品质好,生意主动找上门,不愁卖。


  经过这几年的沉淀,因为一直坚持古法腌制,韩可军加工的“徽夫康”牌臭鳜鱼名气不胫而走,不仅在当地畅销,还卖到了北京、上海、江苏等地,一年下来能卖3000万元。


  “七分靠腌制,三分靠烹饪。”作为一名徽菜从业者,过去烧鱼,现在腌鱼,韩可军深谙烧出一道正宗徽菜的诀窍。他告诉记者,目前最大的短板就是原材料问题,这也是多数臭鳜鱼加工厂的共同难点。


  难点就是发力点,有想法变成好办法。


  来到黄山市歙县郑村镇棠樾村槐塘自然村,空中俯瞰,紧挨呈歙旅游公路的,是一排排直径22米的陆基桶,经采访得知,正是这些巨型桶,让鳜鱼上岸“桶”里游。


  68岁的刘秋星是村里出了名的爱折腾,养过猪、养过牛,还养过鸡。2017年,老刘丢下几十年的老本行,转行养起鳜鱼。


  在他眼里,鳜鱼营养价值高,颇具发展前景。他告诉记者,当地臭鳜鱼加工的原材料,过去几乎依赖外地调入,品质得不到保障,价格上也没有话语权。


  “徽菜臭鳜鱼产业的发展,原材料是个‘卡脖子’难题。”老刘说,这就是当初入行养殖鳜鱼的初衷。


  北上天津、南下广东,自从养了鳜鱼之后,刘秋星走南闯北学技术。2021年,他投资2000多万元为鳜鱼“搬家”,全部“上岸入桶”。虽然前期投入大,但在他看来,都是值得的,“与传统池塘养殖相比,陆基设施生态养殖具有占地少、水资源利用率高、养殖水质可控等优势”。


  刘秋星介绍,因桶里的水不断循环流动,鱼儿得到了更多锻炼,游得多,健身强度大,肉质就更紧实。去年,老刘销售了17万斤鳜鱼,今年产量有望突破40万斤。


  产业为基,市场为本,以臭鳜鱼等为代表的徽菜产业链已渐成气候,但这还不够。洪明祥认为,无论是从品牌角度还是传承角度,徽菜发展都要走一二三产融合的路子,依托做响徽菜品牌餐饮带动徽菜食材加工,做强二产拉动徽菜原料生产,继而做强徽菜品牌,壮大徽菜产业。


  深耕徽菜多年,张光顺的想法与洪明祥不谋而合。他说:“一产上,以农带农,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二产上,以工助农,提升农业附加值;三产上,农旅结合,利用文旅资源推动徽菜产业纵向走深、横向走实。”


  只有这样,徽菜产业才能“炒”出更多精彩,“吃”出更多美味,真正实现徽菜出皖、香飘四方。(记者:田先进、汪瑞华)

责任编辑:张露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一道徽菜“吃”出一条产业链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08-25 10:22:01
      安徽省黄山市一家百年徽菜老店里的臭鳜鱼。新华社记者张端摄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棠樾村陆基鳜鱼养殖基地。樊成柱摄参加安徽省淮北市“新徽菜·名徽厨”专项职业技能竞赛的选手在制作中式菜肴。张锋摄(人民视觉)韩可军在腌制鳜鱼。受访者供图安徽省黄山市一家食品供应链公司内的臭鳜鱼加工制作生产线。樊成柱摄18岁的许江,学烧徽菜近3年,已经可以独自掌勺;43岁的韩可军,用“工业的锅”炒“农业的菜”,年销售臭鳜鱼产值达3000万元;68岁的刘秋星,老骥伏枥再次创业,补齐了当地臭鳜鱼加工的原材料短板……一个当大厨、一个做加工、一个搞养殖,徽菜把他们联结在了一起。虽然行当有别,但初衷都是为了把徽菜发扬光大。徽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是安徽的重要文化符号,对徽文化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人才教育到就业培训,从种养基地到品牌企业,从文化传承到餐饮服务,一盘徽菜,不仅吃出了味道,而且“吃”出了一条产业链。从课堂到厨房今年18岁的许江,别看年纪小,却已经在安徽徽厨技师学院学了近3年。眼看还有半个学期就要毕业,利用这个假期,他特地找到位于绩溪县城的徽顺酒店,干起了暑期社会实践。许江家住绩溪县金沙镇观音桥村,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打小就跟着奶奶长大,初中毕业后,想着为家里减轻负担,他直接进了安徽徽厨技师学院当“学徒”。“起初想法很简单,就想着能烧一手好菜,出来当个大厨。”许江直言,学了一年后,渐渐地,他发现把徽菜传承好、弘扬好,才是学校培养厨师的初衷。刀工、颠勺、控火……在学校,许江天天都要跟锅碗瓢盆打交道,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3月份举办的安徽省烹饪职业技能大赛,许江脱颖而出,一举摘得中职组一等奖,随后又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安徽省选拔赛。学徒经历让许江对徽菜有了自己的理解:“食材很关键,以绩溪粉丝为例,用的都是当地产的山芋粉丝和笋干。”安徽徽厨技师学院的前身是绩溪县高级职业学校。早在1984年,该校就依托当地徽菜资源,开设了中餐烹饪专业。在当地,学院被称为“徽厨摇篮”。几十年来,该专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仅成为省级示范专业,更重要的是让徽菜文化从这里发扬光大。截至目前,该校现有中国烹饪大师1人、中国烹饪名师1人、中国徽菜大师5人、中国徽菜文化大师1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专家组成员1人。另外,还有4个技能大师工作室。暑假临近尾声,这些天,在安徽徽厨技师学院的徽菜展示中心一楼,天天都有前来咨询报名的家长,副校长洪明祥的手机号也成了学校热线。在洪明祥看来,徽菜发展,人才是重要一环,首先要以产业聚人才,方能以人才兴产业。数据统计,依托徽厨技师学院完成培育烹饪专业毕业生1607人,专业培训3842人。现有绩溪籍徽菜厨师8100多人,其中,省级徽菜大师78人,徽菜非遗传承人6人。从田间到市场“一品锅,要先素后荤,小火慢炖……”中午饭点刚过,张光顺忙完手头上的活,就前往徽顺酒店的礼堂,为2023年绩溪县中式烹调高技能人才研修班现场授课。在绩溪县,张光顺是家喻户晓的徽菜大师,不仅是全国商贸服务业劳模,还是“赛琼碗”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5岁的汪震,是张光顺的得意门生,如今已经是中式烹调师高级工三级,正在着手准备考二级。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些年,汪震凭借个人努力,把自己的“咏乐土菜馆”经营得风生水起。“400平方米的店,生意好的时候,翻台都忙不过来。”汪震知道,顾客就是冲着那口徽菜来的,有头回客,更多是回头客。绩溪县是徽菜的主要发祥地,2020年获评“中国徽菜食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全县总人口不到18万,平均每10个劳动力中就有1名厨师,年创劳务收入10亿元以上。为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当地专门成立了徽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县级领导作为组长,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实体经济做大做强。依托徽菜的传统,绩溪县实施“十乡百碗、千店万厨”牵引行动,出台了《绩溪县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实施办法》等扶持政策,通过建立徽菜基地、培育经营主体、制定菜系标准等一系列举措,形成徽菜原料种养、食材加工、餐饮酒店一条龙产业化格局。“过去是小而散,不集中,没有拳头产品。”张光顺直言,“绩溪金徽厨”“绩溪徽菜馆”“绩品徽菜公共品牌”同步推进,就是要在名店、名厨、名菜、名点上下功夫,从田间到餐桌,打通整个徽菜产业链。张光顺告诉记者,拿“绩溪金徽厨”来说,在传承徽菜文化的同时,可以促进城乡劳动者高质量就业,走出一条“色香味俱全”的乡村振兴“风味之路”。靠山便把山歌唱,靠水便把水花扬。这已成为绩溪县农业产业与服务业成功结合且双赢的“制胜法宝”。张光顺认为,徽菜餐饮品牌能否继续走远、徽菜产业能否“链”起来,优质原材料种养供应基地尤为关键。自然山水孕育品质出众的农特产品,是徽菜好味道的根本保障。近年来,绩溪县依托各乡镇特色农业资源,大力推进徽菜原料基地建设。全县徽菜原料种植业类燕竹笋、香菇、豇豆、梅干菜等主导品种已形成规模,总产量超5万吨。养殖业重点发展绩溪黑猪、小黄牛、土鸡、石斑鱼等。此外,全县年加工火腿5万多只,生产臭鳜鱼600多吨。数据显示,去年绩溪县徽菜全产业链总产值达23.5亿元,成为强县富民的优势特色产业。从产品到产业作为徽菜中的一道名菜,一盘臭鳜鱼征服了万千食客味蕾。在黄山市休宁县商山镇,不管是过去从事厨师行业还是现在从事臭鳜鱼加工,韩可军一直都没有离开过徽菜这个行当。2017年创办黄山市徽康食品有限公司之前,韩可军在炉台前干了10多年,正是看好徽菜市场的前景,才有了转行的念头。“有名气、有市场,现在物流也方便,过去烧臭鳜鱼,现在腌臭鳜鱼,这辈子就和这条鱼‘杠’上了。”韩可军打趣道,只要品质好,生意主动找上门,不愁卖。经过这几年的沉淀,因为一直坚持古法腌制,韩可军加工的“徽夫康”牌臭鳜鱼名气不胫而走,不仅在当地畅销,还卖到了北京、上海、江苏等地,一年下来能卖3000万元。“七分靠腌制,三分靠烹饪。”作为一名徽菜从业者,过去烧鱼,现在腌鱼,韩可军深谙烧出一道正宗徽菜的诀窍。他告诉记者,目前最大的短板就是原材料问题,这也是多数臭鳜鱼加工厂的共同难点。难点就是发力点,有想法变成好办法。来到黄山市歙县郑村镇棠樾村槐塘自然村,空中俯瞰,紧挨呈歙旅游公路的,是一排排直径22米的陆基桶,经采访得知,正是这些巨型桶,让鳜鱼上岸“桶”里游。68岁的刘秋星是村里出了名的爱折腾,养过猪、养过牛,还养过鸡。2017年,老刘丢下几十年的老本行,转行养起鳜鱼。在他眼里,鳜鱼营养价值高,颇具发展前景。他告诉记者,当地臭鳜鱼加工的原材料,过去几乎依赖外地调入,品质得不到保障,价格上也没有话语权。“徽菜臭鳜鱼产业的发展,原材料是个‘卡脖子’难题。”老刘说,这就是当初入行养殖鳜鱼的初衷。北上天津、南下广东,自从养了鳜鱼之后,刘秋星走南闯北学技术。2021年,他投资2000多万元为鳜鱼“搬家”,全部“上岸入桶”。虽然前期投入大,但在他看来,都是值得的,“与传统池塘养殖相比,陆基设施生态养殖具有占地少、水资源利用率高、养殖水质可控等优势”。刘秋星介绍,因桶里的水不断循环流动,鱼儿得到了更多锻炼,游得多,健身强度大,肉质就更紧实。去年,老刘销售了17万斤鳜鱼,今年产量有望突破40万斤。产业为基,市场为本,以臭鳜鱼等为代表的徽菜产业链已渐成气候,但这还不够。洪明祥认为,无论是从品牌角度还是传承角度,徽菜发展都要走一二三产融合的路子,依托做响徽菜品牌餐饮带动徽菜食材加工,做强二产拉动徽菜原料生产,继而做强徽菜品牌,壮大徽菜产业。深耕徽菜多年,张光顺的想法与洪明祥不谋而合。他说:“一产上,以农带农,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二产上,以工助农,提升农业附加值;三产上,农旅结合,利用文旅资源推动徽菜产业纵向走深、横向走实。”只有这样,徽菜产业才能“炒”出更多精彩,“吃”出更多美味,真正实现徽菜出皖、香飘四方。(记者:田先进、汪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