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小凉山的彝族古歌在悠悠传唱。
他们有着绚烂独特的民族文化、悠远动人的古老传说。然而,层层叠叠的大山困住挣扎的心灵,语言的屏障更是一道看不到的巨幕,将大山的孩子隔离开来。
大山阻断了联系,隔绝了地域,但无法隔离爱。普通话是我们生存联系、交往沟通的基础。那些歌与舞、古朴的服饰、盛大的节日、孩子对于走出大山和沟通的渴望,点滴映像交织融汇,成为一股溪流,流入“童心同语”团队成员的心里,助力着他们不断前行。
青春力量 因爱集结
生在乐山,长在彝区里的成员深刻地体味到孩子们的渴望和不易。他们从小生活在彝语的环境中,却要努力将普通话作为通用语言学习课程知识。虽然同为中华民族,但交通、地理和经济文化带来的民族认同的差异也在彝区呈现。不会“说汉话”的父母也迫切希望孩子们能够熟知普通话,通过学习而走出大山。
那些鲜活、生动的希望深深感染着团队。2019年,就家乡少数民族“说普难”“民族认同”的问题,山东大学(威海)志同道合的学生集结起来,萌生了帮助彝区儿童学前学习普通话,推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想法。
筚路蓝缕,脚踏实地。为更好的开展活动,切实为学前推普做出贡献,团队成员前往马边彝族自治县永乐村幼儿园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和普通话测试等方式收集学普行动的第一手材料,为团队后续的活动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撑。
2020年1月,为积极响应国家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 的号召,“童心同语”团队成立。团队向四川省乐山市“小凉山”地区提出,通过打造特色教学资源,使学前幼儿可以在丰富的活动中得到普通话的提升。在推普的同时,夯实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文化振兴。
创新力量 绽放学普之花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语言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在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学前阶段积极推广普通话,不仅是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更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一环。
在与小凉山幼儿园孩子的接触中团队发现,能在学前会说普通话的寥寥无几,很多同学在二、三年级才能较为流畅使用普通话。如何让孩子们的普通话水平得到切实提升,提升自己的民族认同感,团队思考了多个方面的问题。
经过实践,团队提出了一套可复制、易实施、能推广的“232”学前推普新模式,即两套方案、三类资源、三种渠道。“2”套方案分为幼师提升方案和儿童成长方案。团队组织和邀请山东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乐山师范学院、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彝区村幼教师开展普通话水平提高、教学能力提升、爱国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等方面的培训,既能提高村幼教师的业务能力,又可以提高民族认同感、自豪感,有效稳定师资队伍,为彝族地区的学前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随后,团队制作了一批学普课程,假期时间深入彝区,通过开展无偿幼师培训、“我是彝家娃,爱说普通话”等儿童课外语言活动,助推学普行动展开。目前,团队于2020年7月和2021年7月联合乐山师范学院、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两轮村幼教师培训,培训人数达500人以上,受到村幼教师的广泛认可和肯定。
“3”类资源分为特色图文教材、特色教学课程及特色学普儿歌。通过前期调研工作,在与一线教师进行深入交流讨论后,团队发现目前幼儿园使用的通识型教学资源,相对彝区幼儿而言难度较高,且教学内容相比幼儿的真实乡村生活有一定距离感,较难引发共情,对于民族教育也不充足,学习效果也不明显。
针对上述情况,团队邀请乐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乐山师范学院的多名专家学者,在山东大学艺术学院的技术支持下,共同为彝区幼儿打造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教育资源,如:语言类特色教学课程、普通话学习卡片、亲子共学手册、民族和谐爱国手册等,目前已在乐山市彝族地区9191名幼儿中推广使用。
依托于山东大学艺术学院的专业力量,团队还打造了一套包括学普儿歌,舞蹈互动等除常规教学课程外的特色教学课程,并且将团队设计制作的共学手册、学普卡片以教具形式同配套课程一起提供给幼儿园。为了持续打造特色教学课程,团队编写了56套双语教案、录制30套视频讲解课程,面向彝区百余位村幼教师及学前儿童进行推广。
“2”种渠道为媒体宣传渠道及亲子共学活动。团队积极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推广团队影响力,助力亲子共学活动的进行。
点滴汇聚,共筑彝乡梦
两年以来,团队的活动也得到了乐山市教工委和地方学校的高度重视与肯定,他们对项目的推广落给予大力支持。还受到乐山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报道。
通过团队在当地进行的幼师培训及幼儿课程开发,越来越多的彝家“术莫颇”能为学前儿童带来良好的普通话教育,彝家娃的学普之路 从“输血”式服务到“造血”式发展。团队通过“232”推普新模式服务覆盖四川省乐山市32所乡村幼儿园,384名村幼教师,帮助4862名彝区幼儿在学前阶段达到“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的目标,为他们将来的求学之路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彝区振兴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继续完善已有服务项目的同时,团队还计划开展幼儿美育培养、家庭亲子活动等,通过构建特色鲜明的音乐舞蹈课程、美术课程、课外活动等,连接家庭与学校,让普通话学习从学校向家庭延伸,向社会延伸,从而营造整个彝族地区共学普通话的氛围,有效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主自豪感。(通讯员 普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