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基层连线
文昌南阳村: 编好三张“网”织出好生活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刘梦晓 发布时间:2022-05-05 11:12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5月4日,在文昌市文城镇革命老区村庄南阳村,村民王书的胡椒地里,一串串饱满的果粒,似要把壳子挤破,等着采摘季的到来。


  青青胡椒林里,王书高兴得很,指着他的宝贝胡椒树说:“再过半个月左右,就可以采摘了,现在我们不愁卖!”


  从种到卖,南阳村编织助推村民致富三张网,织出村民好生活。


  产业劲头足,村民生活富


  第一张网,是产业网。


  今年60多岁的王书是第一批种植胡椒的村民。他回忆,20世纪80年代以前,村里主要种地瓜、养猪自给自足,“别说挣钱了,这些也只够自家人填饱肚子。”


  为什么不发展产业?


  缺人!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南阳地区的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闹革命求解放,打击国民党反动派,抗击日寇侵略者,前仆后继,直至新中国成立及海南岛解放。


  受战乱影响,村里的人口减了一大半,剩下的也多是妇孺,导致村里发展滞后,村民一直过着紧巴巴的日子。20世纪80年代,为了不再受穷,大家到附近的村庄学习,引回了胡椒苗,这才开始从根上治穷病。


  一斤胡椒能卖出四五十元,这是1998年时的价格。王书为何记得这么清楚?“那一年,我们卖胡椒赚了钱,把家从村里搬到镇上,还盖起了楼房。”王书说,产业的发展,让红色村庄有了新鲜血液,人们生活富足,精气神变好,村庄生机勃勃。


  农业靠天吃饭,单一产业风险大,村民心里都明白,也一直在求改变。随着近些年来政府对南阳村产业发展的重视,在农业专家的帮助下,村民又陆续种植了橡胶、槟榔等热带作物,和莲雾、菠萝、香蕉等热带水果,织出一张丰富多元的产业网,夯实增收致富基础。


  路网密密织,产品车车卖


  第二张网,是路网。


  如今,走在南阳村金花村民小组的环村路上,一侧是郁郁葱葱的槟榔林,一侧是胡椒、果树为主的作物林地,村庄的产业发展以路为界,显示出清晰的规划思路。


  “之所以这么发展,主要就是要将同一种类型的作物分类,运输起来更方便。”村民符传民指着脚下的路说,别小看了这条路,如果没有四通八达的路,再好的产品,发展同样受限。


  早些年环村路没有建成时,一到下雨天,村路就泥泞不堪,化肥、种苗等外界的物资运不进来,村民的劳动成果运不出去,卖不上价钱,收入受到很大影响。


  “最让人揪心的是,有的村民因为收成受挫泄了气,干脆破罐子破摔,还搞什么产业?”看着村民们沮丧,甚至拔了辛辛苦苦种了许久的作物,符传民心很痛,“路不通,村民亏了钱,就不敢第二年再试,穷还会再回来。”


  可一切,随着道路的修葺在改变。


  这些年,文昌市委市政府积极谋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南阳村28个村民小组相继建成环村路,织密路网,稳住了村庄产业发展的基石,燃起了村民不断向前的希望。


  现在每逢到了采摘季,拖拉机、小货车把路占得满满当当。车轮沿着道路滚滚前进,笑意写在村民脸上。


  网销家家有,市场前景阔


  第三张网,是互联网。


  如今的南阳村,老少妇孺都学会了刷抖音。


  刷抖音干啥?卖货。


  采访中,王书打开手机里的抖音APP让海南日报记者看,在儿子的带动下,自家的胡椒早就在网上叫卖,各地的网友纷纷通过网络下单。


  怎么实现把产品从地头送到消费者手里?南阳村村民并不愁——南阳村农产品聚集种植的优势,吸引了收购商的目光。村里渐渐形成以收购点为起点,向内地市场集中运送农产品的运输链。


  “这里的农产品不愁卖,市场前景也广阔。”收购商张灿10多年前就来到南阳村从事收购生意,从最初通过电话下单,到后来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再到现在村民可以自产自销,他见证了村民活学活用互联网的过程。


  他说,现在自媒体发达,操作简便,家家户户基本都参与网销。由于农产品品质稳定,村民自产自销卖掉一部分,还有一部分通过他们寻找客户,每次在还没采摘前,农产品就都找到了主。


  除此之外,红色基因还将赋予南阳村更多发展的潜力。南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杏兰介绍,近年来,南阳村利用红色文化、田园产业等优势,积极打造美丽乡村,并已入选第二批海南美丽乡村示范村。


  在此基础上,文昌市制订南阳革命老区规划方案,将红色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延伸,并将和侨乡文化及美丽乡村、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发展旅游,让所有到南阳的游客有得住、有得吃、有得玩,绘就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的美好景象。(记者 刘梦晓)


责任编辑:周益威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文昌南阳村: 编好三张“网”织出好生活
来源:海南日报 2022-05-05 11:12:05
      5月4日,在文昌市文城镇革命老区村庄南阳村,村民王书的胡椒地里,一串串饱满的果粒,似要把壳子挤破,等着采摘季的到来。青青胡椒林里,王书高兴得很,指着他的宝贝胡椒树说:“再过半个月左右,就可以采摘了,现在我们不愁卖!”从种到卖,南阳村编织助推村民致富三张网,织出村民好生活。产业劲头足,村民生活富第一张网,是产业网。今年60多岁的王书是第一批种植胡椒的村民。他回忆,20世纪80年代以前,村里主要种地瓜、养猪自给自足,“别说挣钱了,这些也只够自家人填饱肚子。”为什么不发展产业?缺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南阳地区的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闹革命求解放,打击国民党反动派,抗击日寇侵略者,前仆后继,直至新中国成立及海南岛解放。受战乱影响,村里的人口减了一大半,剩下的也多是妇孺,导致村里发展滞后,村民一直过着紧巴巴的日子。20世纪80年代,为了不再受穷,大家到附近的村庄学习,引回了胡椒苗,这才开始从根上治穷病。一斤胡椒能卖出四五十元,这是1998年时的价格。王书为何记得这么清楚?“那一年,我们卖胡椒赚了钱,把家从村里搬到镇上,还盖起了楼房。”王书说,产业的发展,让红色村庄有了新鲜血液,人们生活富足,精气神变好,村庄生机勃勃。农业靠天吃饭,单一产业风险大,村民心里都明白,也一直在求改变。随着近些年来政府对南阳村产业发展的重视,在农业专家的帮助下,村民又陆续种植了橡胶、槟榔等热带作物,和莲雾、菠萝、香蕉等热带水果,织出一张丰富多元的产业网,夯实增收致富基础。路网密密织,产品车车卖第二张网,是路网。如今,走在南阳村金花村民小组的环村路上,一侧是郁郁葱葱的槟榔林,一侧是胡椒、果树为主的作物林地,村庄的产业发展以路为界,显示出清晰的规划思路。“之所以这么发展,主要就是要将同一种类型的作物分类,运输起来更方便。”村民符传民指着脚下的路说,别小看了这条路,如果没有四通八达的路,再好的产品,发展同样受限。早些年环村路没有建成时,一到下雨天,村路就泥泞不堪,化肥、种苗等外界的物资运不进来,村民的劳动成果运不出去,卖不上价钱,收入受到很大影响。“最让人揪心的是,有的村民因为收成受挫泄了气,干脆破罐子破摔,还搞什么产业?”看着村民们沮丧,甚至拔了辛辛苦苦种了许久的作物,符传民心很痛,“路不通,村民亏了钱,就不敢第二年再试,穷还会再回来。”可一切,随着道路的修葺在改变。这些年,文昌市委市政府积极谋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南阳村28个村民小组相继建成环村路,织密路网,稳住了村庄产业发展的基石,燃起了村民不断向前的希望。现在每逢到了采摘季,拖拉机、小货车把路占得满满当当。车轮沿着道路滚滚前进,笑意写在村民脸上。网销家家有,市场前景阔第三张网,是互联网。如今的南阳村,老少妇孺都学会了刷抖音。刷抖音干啥?卖货。采访中,王书打开手机里的抖音APP让海南日报记者看,在儿子的带动下,自家的胡椒早就在网上叫卖,各地的网友纷纷通过网络下单。怎么实现把产品从地头送到消费者手里?南阳村村民并不愁——南阳村农产品聚集种植的优势,吸引了收购商的目光。村里渐渐形成以收购点为起点,向内地市场集中运送农产品的运输链。“这里的农产品不愁卖,市场前景也广阔。”收购商张灿10多年前就来到南阳村从事收购生意,从最初通过电话下单,到后来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再到现在村民可以自产自销,他见证了村民活学活用互联网的过程。他说,现在自媒体发达,操作简便,家家户户基本都参与网销。由于农产品品质稳定,村民自产自销卖掉一部分,还有一部分通过他们寻找客户,每次在还没采摘前,农产品就都找到了主。除此之外,红色基因还将赋予南阳村更多发展的潜力。南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杏兰介绍,近年来,南阳村利用红色文化、田园产业等优势,积极打造美丽乡村,并已入选第二批海南美丽乡村示范村。在此基础上,文昌市制订南阳革命老区规划方案,将红色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延伸,并将和侨乡文化及美丽乡村、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发展旅游,让所有到南阳的游客有得住、有得吃、有得玩,绘就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的美好景象。(记者刘梦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