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盛大开幕,又一次书写“中国机遇”的新故事,奏响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动听乐章。
本届进博会共吸引15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与,4108家境外企业参展,整体展览面积超43万平方米,规模再创新高,开馆第二日便迎来首个观展高峰,人次同比增多。
进博会屡屡突破纪录,传递了什么信号?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场馆外的环境焕然一新。计海新 摄
这是进博会“越办越好”的深厚吸引力——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的话,既是对进博会发展的期许,也是对国际社会的庄重承诺。
从2018年的首次亮相到2025年的规模空前,进博会“越办越好”,用一组组攀升的数据、一项项合作成果、一次次扩容的“朋友圈”镌刻着时代的印记,积淀着深厚的吸引力。
作为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自带流量和曝光度,不只是一个展示的平台,更成为众多投资商、采购商对接洽谈的桥梁和纽带。
当上海边检机关推出8项便利措施,保障展品、展商顺畅通关时;当展馆内各种周到细致的服务温暖人心时,我们感受到中国欢迎宾客诚意满满。
当不少首发首秀的展品在进博会上变成商品,顺利走进中国市场时;当进博会上一笔笔投资合作订单成功签约时,我们见证着参展企业收获满满。
从“头回客”变“回头客”再到“常驻客”,进博会上播下的合作种子,萌芽、开花、结果。前七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额超5000亿美元,参展商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商业利益和品牌价值提升。
八届进博会,不少细腻动人的进博故事讲述着高质量办会与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

观众在第八届进博会通用电气展台了解首次在中国展出的LEAP-1C发动机模型。唐克摄
这是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强大磁吸力——
进博会是近距离观察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大舞台”,也是沉浸式感受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体验区”。
进博会进入第8年,越来越“高”,越来越“壮”,彰显了中国的活力蓬勃、动力澎湃。
中国已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十四五”时期货物和服务进口将超过15万亿美元、未来十多年中等收入群体将超过8亿……一个个数据,都在印证着中国市场空间大、成长预期好。
进博会背靠中国大市场,是中国与世界联结的重要桥梁。
外媒评价,进博会是参展企业对接中国商机的重要门户。历届进博会积累的丰厚成果正是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体现,而超大规模市场的磁吸力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这场经贸盛会,共享发展果实。
诸多参展商在参加完进博会后,决定加速在中国的布局。罗氏宣布投资20.4亿元人民币在上海打造全新生物制药生产基地;阿斯利康在本届进博会上宣布追加1.36亿美元投资扩大青岛生产供应基地产能……这些互利共赢的故事共同勾勒出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的生动图景。
进博会攀升的数据是世界对中国市场的信任,而中国也用开放而巨量的市场回馈了这份信任,并不断证明着“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相信中国就是相信明天,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这是在开放中共享机遇共同发展的强劲牵引力——
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世界更需要以开放合作驱散笼罩全球经济的迷雾。
本届进博会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后中国举办的首场重大经济外交活动,用实打实的开放举措和丰硕成果,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与鲜活实践。
开放则相通,相通则共进。经济全球化起势以来,各经济体在经贸往来中不断发展壮大,“要开放,不要封闭”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呼声。每年如约而至的进博会,成为开放合作的鲜明标识,是中国为全球经济注入的确定性。
规模不断扩大、内涵持续丰富、合作愈加务实,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进博会的热度不降反增,恰恰说明了世界需要开放,映射了世界各国人民于开放中共享机遇、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
越是风高浪急,越要同舟共济。在冲出迷雾的航程上,各国需要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进博会上,有高科技产品,也有特色美食;有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企业,也有来自最不发达国家的参展商。当美国企业参展面积连续7年保持第一,当有参展商帮本土中小企业搭上“进博快车”,当将非洲产品专区扩容,我们能感受到,作为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进博会所代表的开放不只有生意,更有情意,不只有深度,更有温度。
“弱肉强食、赢者通吃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习近平主席在首届进博会上的声音,至今仍在现实中回响。
进博会是一场展览,一个“四叶草”场馆就可以容纳;进博会又是一个世界,能承载并满足那些关于开放、合作、发展的殷切期盼。一个不断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必将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