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教育在线
教育部:鼓励探索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5-05-12 16:25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如何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5月12日,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近日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通识教育指南》),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从局部试点转向全域覆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指出,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通过构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学生适应智能社会的核心素养。


  具体而言,小学阶段以体验和兴趣培养为主,通过开发多样化的互动课程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建立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认知框架,感知科技魅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初中阶段注重技术原理的理解与实际问题的解决,依托项目式学习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高中阶段则聚焦系统思维与创新应用能力培育。通过分层递进的课程设计和跨学科融合教学,鼓励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实践项目,深化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系统性认知,强化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高等教育阶段的专业化学习筑牢根基。


  为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中小学日常教学实践,《通识教育指南》指出,将人工智能教育与信息科技、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有机衔接。大力倡导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互动实践等创新教学模式。鼓励学校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将人工智能教育与科技节、技术挑战、创新项目展评等活动有机结合。


  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教学评价方面,要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要完善评价实施机制。依托数字技术记录学习过程数据,形成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成长档案。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合理应用。最后,要强化评价结果运用。鼓励探索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评价结果用于改进教学实践,建立优秀成果展示交流机制。通过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实践成果在校园场景中的转化应用。


  (记者 张盖伦)

责任编辑:余山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教育部:鼓励探索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来源:科技日报 2025-05-12 16:25:47
      如何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5月12日,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近日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通识教育指南》),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从局部试点转向全域覆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指出,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通过构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学生适应智能社会的核心素养。具体而言,小学阶段以体验和兴趣培养为主,通过开发多样化的互动课程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建立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认知框架,感知科技魅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初中阶段注重技术原理的理解与实际问题的解决,依托项目式学习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高中阶段则聚焦系统思维与创新应用能力培育。通过分层递进的课程设计和跨学科融合教学,鼓励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实践项目,深化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系统性认知,强化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高等教育阶段的专业化学习筑牢根基。为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中小学日常教学实践,《通识教育指南》指出,将人工智能教育与信息科技、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有机衔接。大力倡导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互动实践等创新教学模式。鼓励学校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将人工智能教育与科技节、技术挑战、创新项目展评等活动有机结合。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教学评价方面,要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要完善评价实施机制。依托数字技术记录学习过程数据,形成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成长档案。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合理应用。最后,要强化评价结果运用。鼓励探索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评价结果用于改进教学实践,建立优秀成果展示交流机制。通过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实践成果在校园场景中的转化应用。(记者张盖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