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域内的总人口达4亿人。千百年来,长江在为两岸居民带来灌溉之利、舟楫之便、鱼米之裕的同时,“长江天险”也阻隔了南北交通;频发的洪水威胁着两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长江上架桥、实现一跨过江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长江两岸人民的“头等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开展大规模交通设施和水利工程建设,在长江干流(宜宾以下江段)先后建成及在建的跨江大桥数量已近150座;目前长江干支流已建成防洪控制性水库55座、防洪库容约625亿立方米,流域水库群调度格局初步形成。武汉长江大桥和三峡工程,便是这其中著名的工程项目。
武汉长江大桥 凌空架飞虹
去武汉旅游,一定不能错过武汉长江大桥。它是连接武汉市武昌区和汉阳区的过江通道,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梁,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大桥图案入选1962年4月开始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成为新中国国家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
武汉长江大桥是武汉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东侧桥头与武昌区蛇山上的黄鹤楼景区相邻,西侧桥头靠近汉阳区龟山景区南门。大桥全长1670米,主桥长1156米,上层桥面为双向四车道城市主干道,下层为双线铁轨。夜幕降临,长江两岸灯光璀璨,远远望去,大桥犹如凌空架起一道飞虹,美不胜收。
今年89岁的中铁大桥局原副总工程师刘长元,喜欢站在汉阳江边家中的阳台远眺武汉长江大桥,脑海中时常回想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建桥岁月。
“新中国成立前,武汉三镇三足鼎立,相互之间来往很不方便。”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刘长元记得很清楚,1949年以前,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之间运输全部由往来于武昌和汉口的驳船和轮渡接转。为了打通南北交通线,充分发挥武汉作为“九省通衢”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就指示铁道部筹建武汉长江大桥。
1953年4月,原铁道部正式成立武汉大桥工程局(今中铁大桥局集团的前身),负责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与施工。1954年2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号召全国人民支援大桥建设。经过前期勘测、选址和反复论证,1955年9月1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动工建设,10万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和本地干部群众积极投入工程建设之中。
长江水深浪急,桥墩建设是要解决的首要技术难题。曾担任长江大桥施工组织设计小组组长的赵煜澄回忆,原计划采取传统的“气压沉箱法”,但由于桥址处流量大,流速急,这种方法只能在枯水期进行,不仅对施工人员存在安全隐患,而且会延误工期。
中国技术人员和苏联专家共同研究,创造性采取“管柱钻孔法”,先打混凝土管柱到江底,再在江底钻孔浇筑混凝土建桥墩。这种施工工艺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大桥建设时,机械化水平还不高,武汉的老百姓就自带干粮,自发跑到工地上,肩挑背扛,抬沙子、卸水泥,为大桥建设贡献力量。”刘长元说。
靠着顽强不屈的意志和建设热情,大桥建设者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1956年6月,毛泽东同志到武汉视察时,游泳横渡长江,见大桥初显轮廓,挥笔写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名句。一年后的10月15日,大桥建成通车,整个武汉沸腾了。
“大桥通车,我坐在第一队的敞篷车里驶上大桥,无比自豪。”赵煜澄回忆当时的场景,笑着说。
通车60多年来,武汉长江大桥经历了80余次意外碰撞事故,依旧巍然屹立、完好如初。数据显示:大桥2.4万多吨的钢梁无弯曲变形,8个桥墩表面无一裂纹,100多万颗铆钉无一松动,全桥无变位下沉。经专家鉴定,寿命可达百年以上。
长江三峡工程 高峡出平湖
今年4月24日,在国资委、水利部、三峡集团举行的国企开放日活动上,“国之重器”三峡工程首次全方位对公众开放。三峡大坝旅游区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1997年正式对外开放,200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自2014年9月25日对国内游客免门票开放以来,旅游区累计接待游客达1500余万人次。
三峡大坝旅游区现拥有坛子岭园区、185园区及截流纪念园等园区。在大坝右岸下游800米处的三峡截流纪念园,大坝截流中剩下的原材料、一辆辆巨大的装卸车等施工机械,都因地制宜地被复原修建,把人们的记忆再次拉回到当年火热的建设场景。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于1994年,2020年完成整体竣工验收全部程序。但中国人开发三峡、治理长江的梦想,早在百年前就已经萌发。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进一步为三峡工程建设勾画蓝图。1953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乘“长江”舰视察长江中下游时提出,“那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就是先修那个三峡水库,怎么样?”1956年在武汉横渡长江后,他又提笔描绘出“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壮丽蓝图。
1992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次年,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成立,吹响了三峡工程建设的号角。数万人齐聚三峡工程坝址三斗坪筹备建坝事宜,百万移民开始大规模搬迁与安置。
在多年的建设过程中,三峡建设者完成了诸如大流量大江截流、深水围堰及其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等100多项技术突破,建成了最大坝高181米、最大坝底宽度126米的混凝土重力坝,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三峡水电站,能够通过万吨级船队的双线五级连续船闸以及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升船机,创造了“大船爬楼梯,小船坐电梯”的通航奇观。
去年8月,长江2020年第5号洪水在上游形成,入库流量高达7.5万立方米每秒,是自2003年建库以来遭遇的最大洪峰。作为防御长江上游洪水的“总阀门”,三峡大坝首次开启11个泄洪孔洞,控制下泄流量逐步增至4.9万立方米每秒,超过1/3的洪峰被截流,守护了中下游的安澜。
《人民日报》(2021年08月07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