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党史博览
平型关战斗中缴获的日军九二式步兵炮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张炳然 发布时间:2024-09-04 10:57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e365cc899d830eb6e95a700b5e6d1d7b.jpg

平型关战斗中缴获的日军九二式步兵炮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兵器陈列”展区,收藏有不同时期缴获的各型火炮,有些型号在人民军队发展历程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有1门是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战斗中缴获的日军九二式步兵炮,该炮口径70毫米,炮身77厘米,放列长208厘米,行列长220厘米。该型火炮也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重要的支援火力。在反映解放战争的影视剧中,九二式步兵炮更是频频露面,如《大决战——平津战役》中就有我军炮兵将九二式步兵炮分解搬运至楼顶,组合后再近距离轰击敌人的片段。


  抗战爆发时,日军师团编制中,1个步兵联队编有6门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4门四一式75毫米山炮,4门37毫米速射炮,24挺重机枪,却没有1门80毫米系列的营级迫击炮。一战结束后,各国大力发展机动性强的迫击炮,日军背道而驰,继续对步兵炮进行研发。日军这样的设计思路并不是没有道理。首先,日军的目标是远东地区,大多是开阔的平原,对火炮曲射的需求并不大。其次,跟同级别口径的步兵炮相比,迫击炮射程较短、精度差,更容易耗费太多的弹药。日本并不是一个资源大国,减少资源损耗是其工业设计的一贯风格。


  基于这样的设计思路,1928年,日本陆军技术本部开始进行平曲两用轻步兵炮的研究,1930年3月完成样炮试制,1932年7月设计定型。由于1932年是日本“神武纪年二五九二年”,所以命名为九二式步兵炮。自装备部队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九二式步兵炮一直是日军步兵的主力支援火炮。按照当时的编制,每个步兵大队均配备1个九二式步兵炮小队,每个小队装备2门该型炮,所以九二式步兵炮又被称为大队炮。二战期间,只要有日军大队以上规模的行动,都能看见九二式步兵炮的身影。


  九二式步兵炮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种堪称“理想”的步兵营支援武器,对于机械化程度极低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它非常适合在复杂地形上使用。九二式步兵炮任务范围广,几乎能胜任所有步兵营需要的火力支援种类;其结构简单,不但方便战时生产,使用和维护也都很容易,大阪陆军兵工厂和名古屋陆军兵工厂共制造3000门以上。


  具体说来,九二式步兵炮主要有以下优点。第一,重量轻,方便运输。212公斤的重量比同口径的西方火炮轻了一半以上,未经训练的畜力或人力都可以拖曳前进,还可以分解运输,对战区的道路要求几乎是降到了最低点。可以说,九二式步兵炮是一门真正可以无条件伴随步兵营作战的步兵炮。第二,易于隐蔽。该炮全高只有62厘米,这还是包括防盾的高度,如果拆除防盾,全高会下降到50厘米左右。对于需要在火线上战斗的步兵炮而言,利用这项优势,九二式步兵炮可以隐蔽部署在离敌人目标很近的距离上,充分发挥火力的准确性、突然性和猛烈性。第三,用途广泛。该炮设计上重心较低,加上独特的弯曲轴杆,使得火炮可以承受比较大的射角调整范围,在-10°至+75°之间可以灵活起射,如果在大仰角位置射击,还能当迫击炮使用。九二式步兵炮的炮弹弹种比较齐全,尤其是高爆弹重达3.8公斤,相对其重量和口径而言具有更大的威力。


  九二式步兵炮除了重量和体积外,其他性能落后于西方同口径的步兵炮、加农炮和榴弹炮,最大射程仅有2830米。武器优劣还要看使用环境。在当时的东亚地区,道路交通水平和军队的运输能力都比不上欧洲战场,同样一门2吨重的火炮,在欧洲可以叫轻炮,在亚洲就得专门成立单位保障。九二式步兵炮几乎可以射击一切类型的目标,平射可以当加农炮用,足以对付土木工事和一般砖石工事,虽然炮弹初速低,但是打击无防护车辆和装甲车还是威力足够的。曲射可以当榴弹炮用,大仰角射击时可以当迫击炮用。九二式步兵炮通过近距离射击,来弥补其在射程、精度、威力上的不足,并且充分发挥其一炮多用的特点,体现出“一寸短,一寸险”。


  百团大战时期,八路军就有使用九二式步兵炮的记录,但由于缺乏专业炮兵人才,弹药补充也无法保证,基本是随缴随用,用完就破坏,使用时间和次数都非常有限。九二式步兵炮真正大规模为我军服务是在抗战胜利后,关东军武器被苏军大量缴获,这些武器苏军用不着,部分转交给了进入东北的我军部队。关内的日军投降后,国民党军也得到了大量九二式步兵炮,后来组建的日械师中,装备不在少数。在解放战争后期,东北野战军部队编制中,每个步兵团下辖1个步兵炮连,每连3门步兵炮,后每连火炮扩充至4门。对于缺乏重武器的我军来说,九二式步兵炮的装备,极大改善了我军的攻坚能力,当时国民党军的工事仍以土木工事为主,九二式步兵炮平射是非常快捷有效的摧毁手段。


  著名的“大炮上刺刀”战术,就是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出现这种战术的主要原因是我军缺乏有经验的炮兵,九二式步兵炮外形低矮的特点,也在客观上为这种战术的成功提供了助力。“大炮上刺刀”的火炮往往是夜间构筑和进入隐蔽阵地,体积小的九二式步兵炮所需要的隐蔽阵地小,减轻了作业量,敌人不易发现,遭到敌人火力报复时被摧毁的几率也小。三大战役时期,九二式步兵炮已经成为我军非常重要的支援火力。在济南战役中,攻坚的解放军曾用就地缴获的九二式步兵炮轰击城墙上的国民党守军,并登城成功。


  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仍然大量使用九二式步兵炮。在志愿军的火炮配置中,每个团有1个迫击炮连和1个步兵炮连。步兵炮连每连3—4门火炮,装备的就是九二式步兵炮。当时志愿军1个军才有火炮198门,每个步兵师只有1个榴弹炮连,装备日式或美式75毫米榴弹炮10—12门。九二式步兵炮实际上就是志愿军的主要支援火力。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九二式步兵炮就被淘汰了。主要原因在于,随着迫击炮在我军的大量装备,重量几倍于82毫米迫击炮的九二式步兵炮还是偏重,其直射功能可由新装备的火箭筒代替。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我军装备水平的提高,九二式步兵炮的历史使命也完成了。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供稿)

责任编辑:张珺洁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平型关战斗中缴获的日军九二式步兵炮
来源:学习时报 2024-09-04 10:57:15
      平型关战斗中缴获的日军九二式步兵炮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兵器陈列”展区,收藏有不同时期缴获的各型火炮,有些型号在人民军队发展历程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有1门是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战斗中缴获的日军九二式步兵炮,该炮口径70毫米,炮身77厘米,放列长208厘米,行列长220厘米。该型火炮也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重要的支援火力。在反映解放战争的影视剧中,九二式步兵炮更是频频露面,如《大决战——平津战役》中就有我军炮兵将九二式步兵炮分解搬运至楼顶,组合后再近距离轰击敌人的片段。抗战爆发时,日军师团编制中,1个步兵联队编有6门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4门四一式75毫米山炮,4门37毫米速射炮,24挺重机枪,却没有1门80毫米系列的营级迫击炮。一战结束后,各国大力发展机动性强的迫击炮,日军背道而驰,继续对步兵炮进行研发。日军这样的设计思路并不是没有道理。首先,日军的目标是远东地区,大多是开阔的平原,对火炮曲射的需求并不大。其次,跟同级别口径的步兵炮相比,迫击炮射程较短、精度差,更容易耗费太多的弹药。日本并不是一个资源大国,减少资源损耗是其工业设计的一贯风格。基于这样的设计思路,1928年,日本陆军技术本部开始进行平曲两用轻步兵炮的研究,1930年3月完成样炮试制,1932年7月设计定型。由于1932年是日本“神武纪年二五九二年”,所以命名为九二式步兵炮。自装备部队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九二式步兵炮一直是日军步兵的主力支援火炮。按照当时的编制,每个步兵大队均配备1个九二式步兵炮小队,每个小队装备2门该型炮,所以九二式步兵炮又被称为大队炮。二战期间,只要有日军大队以上规模的行动,都能看见九二式步兵炮的身影。九二式步兵炮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种堪称“理想”的步兵营支援武器,对于机械化程度极低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它非常适合在复杂地形上使用。九二式步兵炮任务范围广,几乎能胜任所有步兵营需要的火力支援种类;其结构简单,不但方便战时生产,使用和维护也都很容易,大阪陆军兵工厂和名古屋陆军兵工厂共制造3000门以上。具体说来,九二式步兵炮主要有以下优点。第一,重量轻,方便运输。212公斤的重量比同口径的西方火炮轻了一半以上,未经训练的畜力或人力都可以拖曳前进,还可以分解运输,对战区的道路要求几乎是降到了最低点。可以说,九二式步兵炮是一门真正可以无条件伴随步兵营作战的步兵炮。第二,易于隐蔽。该炮全高只有62厘米,这还是包括防盾的高度,如果拆除防盾,全高会下降到50厘米左右。对于需要在火线上战斗的步兵炮而言,利用这项优势,九二式步兵炮可以隐蔽部署在离敌人目标很近的距离上,充分发挥火力的准确性、突然性和猛烈性。第三,用途广泛。该炮设计上重心较低,加上独特的弯曲轴杆,使得火炮可以承受比较大的射角调整范围,在-10°至+75°之间可以灵活起射,如果在大仰角位置射击,还能当迫击炮使用。九二式步兵炮的炮弹弹种比较齐全,尤其是高爆弹重达3.8公斤,相对其重量和口径而言具有更大的威力。九二式步兵炮除了重量和体积外,其他性能落后于西方同口径的步兵炮、加农炮和榴弹炮,最大射程仅有2830米。武器优劣还要看使用环境。在当时的东亚地区,道路交通水平和军队的运输能力都比不上欧洲战场,同样一门2吨重的火炮,在欧洲可以叫轻炮,在亚洲就得专门成立单位保障。九二式步兵炮几乎可以射击一切类型的目标,平射可以当加农炮用,足以对付土木工事和一般砖石工事,虽然炮弹初速低,但是打击无防护车辆和装甲车还是威力足够的。曲射可以当榴弹炮用,大仰角射击时可以当迫击炮用。九二式步兵炮通过近距离射击,来弥补其在射程、精度、威力上的不足,并且充分发挥其一炮多用的特点,体现出“一寸短,一寸险”。百团大战时期,八路军就有使用九二式步兵炮的记录,但由于缺乏专业炮兵人才,弹药补充也无法保证,基本是随缴随用,用完就破坏,使用时间和次数都非常有限。九二式步兵炮真正大规模为我军服务是在抗战胜利后,关东军武器被苏军大量缴获,这些武器苏军用不着,部分转交给了进入东北的我军部队。关内的日军投降后,国民党军也得到了大量九二式步兵炮,后来组建的日械师中,装备不在少数。在解放战争后期,东北野战军部队编制中,每个步兵团下辖1个步兵炮连,每连3门步兵炮,后每连火炮扩充至4门。对于缺乏重武器的我军来说,九二式步兵炮的装备,极大改善了我军的攻坚能力,当时国民党军的工事仍以土木工事为主,九二式步兵炮平射是非常快捷有效的摧毁手段。著名的“大炮上刺刀”战术,就是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出现这种战术的主要原因是我军缺乏有经验的炮兵,九二式步兵炮外形低矮的特点,也在客观上为这种战术的成功提供了助力。“大炮上刺刀”的火炮往往是夜间构筑和进入隐蔽阵地,体积小的九二式步兵炮所需要的隐蔽阵地小,减轻了作业量,敌人不易发现,遭到敌人火力报复时被摧毁的几率也小。三大战役时期,九二式步兵炮已经成为我军非常重要的支援火力。在济南战役中,攻坚的解放军曾用就地缴获的九二式步兵炮轰击城墙上的国民党守军,并登城成功。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仍然大量使用九二式步兵炮。在志愿军的火炮配置中,每个团有1个迫击炮连和1个步兵炮连。步兵炮连每连3—4门火炮,装备的就是九二式步兵炮。当时志愿军1个军才有火炮198门,每个步兵师只有1个榴弹炮连,装备日式或美式75毫米榴弹炮10—12门。九二式步兵炮实际上就是志愿军的主要支援火力。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九二式步兵炮就被淘汰了。主要原因在于,随着迫击炮在我军的大量装备,重量几倍于82毫米迫击炮的九二式步兵炮还是偏重,其直射功能可由新装备的火箭筒代替。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我军装备水平的提高,九二式步兵炮的历史使命也完成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