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的支前群众
辽沈战役期间,位于锦州战场附近的辽宁省北镇县人民,在“战争第一,胜利第一”的号召下,全力支援前线,有力保证了解放军的物资供给、战勤服务和兵员补充,为辽沈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担架队、大车队齐上阵
1948年1月,辽宁省北镇县城乡获得解放。此后,国民党军妄图夺回北镇,均被解放军击退。为稳定局势,开辟新区工作,中共党组织和解放军部队组成临时县工委、县政府和公安局,一面清剿匪特,一面在城乡发动群众,建立新政权,迅速掀起以土改为中心的群众翻身运动。北镇群众做了土地的主人,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立即掀起了大生产的高潮,并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中。
辽沈战役开始前,北镇群众积极行动起来,落实担架4629副(其中随军担架4100副,短途529副);担架队员28700人(其中随军担架队员25526人,短途3174人);组织大车4880辆(其中随军大车337辆,短途大车4543辆),车老板8076人(其中随军车老板671人,短途车老板7405人)。
担架队、大车队出发时,北镇各区进行了动员和演习。担架队、大车队情绪特别高涨,第四区的担架队向各区的担架队提出了挑战竞赛。他们做出“爱护伤员,遵守纪律,不开小差,完成任务”的保证,各区纷纷响应。在执行任务中,大部分担架队员冒着枪林弹雨,英勇抢救伤员。他们高呼“战士能流血,我们应当流汗”的口号,胜利完成了抢救任务。一副担架由6人组成担架队,4人抬、2人轮换。担架队员抬伤员上担架时会事先向伤员询问受伤位置,根据伤势将伤员轻轻放上已铺好的担架,盖好被子,抬时前边先起,落时后边先落;一路上要保证步伐协调、平稳前进;上坡路前边要低,下坡路后边要低,保持平衡,以减少伤员的痛苦。在转运伤员途中,时刻观察伤员的情况,担架队员宁肯自己挨冻,把自己的衣服给伤员盖上;自己舍不得花的钱,拿出来给伤员买鸡蛋、纸烟和水果;用自己的碗给伤员接排泄物。虽然工作辛苦,但每个担架队员情绪都很高。战役结束后,北镇全县担架队员立功者384人。
确保道路通畅和粮草供给
解放军攻打锦州期间,北镇县各区、村动员群众在党组织和政府的带领下,积极抢修桥梁、修补道路。沈阳通往锦州的大小桥梁,因多年失修,影响解放军部队行军和物资的运输。北镇三区和五区政府立即组织700多人,抢修沟帮子西大桥和与黑山县交界的羊肠河大桥,仅用一夜时间便完成了抢修,保证了子弟兵的顺利进军和军需的及时供应。解放军进军锦州时,需经过东沙河子一个水沟和沟帮子的西河,但这里的原有桥梁被国民党军队破坏。东沙河子原有小木桥需要加宽加固;西河需要重新搭建临时便桥,要求能承担25吨重的坦克通过。得到消息后,附近群众立即赶来,昼夜紧张施工,没有木料,大家便把家存的房梁、檩子和门板拿来解决急需,最终按时完成了任务,保证了子弟兵的胜利进军。据统计,辽沈战役期间,北镇县出动民工1520人,修补桥37座。此外,北镇县干部群众还出动6000多人,昼夜不停地开山搬石,铺道填坑,抢修北镇至周边的道路275里,保障了各条主要道路均可顺利通车。
当时,北镇刚刚解放,群众的粮食也较为紧张。但大家心里都十分清楚:翻身解放是靠人民子弟兵浴血奋战获得的。要想过上好日子,必须要靠子弟兵来保卫。所以群众宁可自己不吃,也把粮食献给子弟兵。每次筹粮,都按时完成。为了保证部队粮食供应,北镇各村屯24000多名民工参加了碾米工作,保障了石碾子昼夜运转。有的地方石碾子不足,群众便组织起来,用小缸捣米,有的村子一夜捣高粱20000多斤。当时,解放军炮兵部队急需牲畜饲草,群众便冒着枪林弹雨到村外收集。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战役期间,北镇全县支战的粮食就达2816000多斤,饲草6164000斤。
此外,各村群众都做好了准备。只要有解放军部队到村,群众便按照事前分工,立即烧水、做饭、洗衣服,并搭盖了临时席棚,使战士到达后可以吃到热饭,喝上开水,洗脚和休息。针对有的战士由于各种原因掉队的情况,北镇群众组织了多个收容小组,主动给行军的部队送信、带路。
精心护理、照料伤员
辽沈战役期间,解放军后勤人员在北镇设置了多座临时兵站医院,北镇群众也纷纷行动起来,自发在各个村屯设置了临时病房、家庭护理点和家庭包扎所,并在道路上设立了接待点和伙房,参加兵站服务的长期民工达2727人。
在兵站工作的解放军战士受到驻地群众的热情接待,群众主动承担起兵站工作人员的粮草供应,并为他们提供住处。医生、护士忙不过来的时候,村里的妇女就克服种种困难前往帮忙。伤员在兵站医院里进行治疗后,会被群众立即接到家里休养。各家各户把伤员当成自己的亲人,不分白天黑夜地精心护理。其间,群众为伤员烧水、洗绷带、洗衣服和缝补衣裳;对于受重伤的战士,则煎药、喂水、喂饭、擦洗、搀扶走路,甚至给伤员接屎接尿。前方战场上送来的伤病员,经过各村时,当地村政府、妇女会带着慰问品前去慰问。据当时北镇7个区的不完全统计,送去慰问军队的有猪904头,猪肉29852斤,大米36672斤,白面8800斤,鸡1145只,鸡蛋18405斤,花生14360斤,粉条8460斤,各种蔬菜872250斤,梨4550斤,山楂520斤,牛肉150斤,军鞋33382双,棉花1000斤,木柴20万斤,小米2400斤,土豆510斤,香烟20条,现款258万元(折人民币3500元),还有羊肉等物资。罗罗堡村妇联主任张桂琴组织了36名妇女服务队员,逐户走访慰问,给伤病员烧水、烧炕、拆洗被褥和洗血衣以及药布、绷带;还组织演唱小组,挨家逐户给伤病员演唱革命歌曲,用革命的热情,鼓励伤员战胜伤病,早日康复,重返前线。
踊跃参军,协助作战
在辽沈战役中,北镇全县青壮年踊跃参军参战。全县有305名青年参加了解放军的主力部队,有1225名青年参加了地方武装部队(县大队)。在参军出现了很多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上战场的动人场面。第五区的青年金玉鹤年仅15岁,身体又小又单薄,不符合参军条件,但是他多次找到区领导,迫切要求参军。最后经领导批准参加了区中队当战士。此外,这个区的女青年佟小峰、沈桂芝是全县第一批参加解放军的女战士,随军上前线并参加了战斗。盘蛇村的一次参军动员会上就有32名青壮年报名参军,徐家村有25名青年参加了解放军的主力部队……
辽沈战役开始,北镇县武装支队配合主力部队参加了解放锦州和黑山阻击战的战斗。具体任务是:监视和阻击锦、沈方面国民党军的进犯,在大凌河东岸监视锦州之敌时,国民党军一个团的兵力向我军阵地进攻,被我中队打退,俘虏敌人50多人,并缴获了部分枪支和畜力大车,有力配合了主力作战。
北镇群众在党组织的率领下,地方武装和民兵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拥军优属行动,在秋收时深入到困难较多的村帮助军烈属进行秋收,并开展慰问活动。解放军各地驻军也组织战士帮助贫雇农耕种,干锄草等农活,并演出文艺节目,进一步推动了军民关系的发展。
在辽沈战役中,北镇县人民群众除踊跃支前外,还组成武装民兵,协助解放军完成了多项任务。据统计,战役期间,北镇县地方武装县大队共有2401人;自卫团6395人;各村儿童团共12425人。这些地方武装根据上级指示,分散在各个村头道口,盘查被解放军击溃后逃散的国民党军残兵败将。整个战役前后,全县地方武装共查获国民党官兵7000余人,均送交解放军主力部队处理。特别是“黑山阻击战”结束后,国民党第九兵团被解放军击溃后,大批敌人化装向西逃跑,北镇县地方武装和民兵严格盘查,抓住了大批企图蒙混过关的敌人(其中包括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廖耀湘,被中安堡村农会武装民兵连长赵成瑞识破并擒获),并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
(作者单位:辽宁省北镇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