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去过松毛岭的人,回来后心里一定会沉甸甸的,而且注定对这个地方久久难以忘怀。
松毛岭坐落在福建省连城、长汀两县交界地区,是武夷山支脉上的一座大山,南北横亘80多华里,东西宽30多华里。这里崇山峻岭,地势险要,山上尤以松树为多,松毛岭由此得名。
松毛岭所处的位置,在今天看来,可能并无特殊之处。但在当年,这里是闽西苏区通往中央苏区的必经之地,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东面的一道重要屏障,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正因为如此,在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松毛岭成了东线战场的焦点之一。可以说,守住了这里,就相当于守住了中央苏区的“东大门”。
1934年9月下旬,第五次反“围剿”已进入白热化,国民党军步步逼近,中央苏区频频告急,战略转移已是迫在眉睫。而此时,在中央苏区“东大门”,国民党东路军又聚集近7万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正准备进攻松毛岭。
9月23日,松毛岭战斗打响。红9军团、红24师和长汀地方武装共3万余人,高喊着“保卫松毛岭,就是保卫汀州、保卫瑞金”,在松毛岭与敌展开了7昼夜血战。
这是一场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战斗。在7天7夜里,国民党军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发炮弹飞向松毛岭,而固守松毛岭的红军装备极其简陋,用木头和砖石修筑的工事,很快被炸毁,官兵牺牲人数不断增加……在战事最为艰难的时候,福建军区动员了1600多名新战士,补充到红9军团,随即投入战斗。在国民党军的疯狂进攻下,红军和地方武装英勇阻击,战事空前惨烈……
9月30日凌晨,红9军团的第7、8团奉命撤离松毛岭阵地。红24师则留下来继续阻击敌人,后来成为南方游击战争的重要力量。
松毛岭战斗迟滞了国民党东路军对中央苏区的进攻,为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是中央红军长征前夕在东线的最后一仗。
7天7夜,松毛岭的战斗场景究竟有多惨烈,如今已很难想象。红军付出的巨大牺牲,已足以说明一切。然而,松毛岭上当时究竟牺牲了多少英雄烈士,至今也难以考证,因为其中实在有太多无名英雄。据《长汀县志》记载:“是役双方死亡枕藉,尸遍山野,战事之剧,空前未有。”
1989年,杨成武将军和涂通今将军(曾任红9军团第32军96师卫生所所长,参加了长征)一同回家乡长汀的途中,特地在松毛岭停下来,吊唁英烈。涂通今将军悲伤地对杨成武将军说:“当年,你们红1军团走后,我们红9军团面对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敌人,伤亡惨重,血流成河。”
战事结束后,国民党军队曾留下一个800多人的加强营,收敛火化国民党军尸体。由于松毛岭阵地已被国民党军控制,红军无法留人安葬烈士遗体,烈士遗体此时只能曝露于山野。据当地老人回忆,半个多月后,松毛岭上依然血腥不减。
满目疮痍,松风悲咽。面对满山遍野的红军烈士遗体,松毛岭下文坊村的19位村民站了出来,自发组成“无祀会”(据当地党史研究者介绍,“无祀会”是倒装句,即为祀无会,意思是为埋葬、收殓、祭祀在异乡去世、不知其姓名并找不到其亲属的逝者遗体、遗骸,而成立的民间组织)。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先是上山就地用锄头挖穴,简易埋葬红军烈士遗体。后为防止红军烈士遗骸被野兽家畜破坏,他们又发动村民用簸箕等将烈士遗骸装起来,挑到文坊村的甲利垄、斧头乾等地,将遗骸装进陶瓮和大水缸中,重新掩埋。
此后多年,“无祀会”都会在中元节期间,举行祭祀活动——“倒粥”。这是一种极具当地特色的祭祀方式。活动中,人们用猪肉、鸭肉等,同大米煮成一桶桶热气腾腾的稀饭,庄重地放在烈士墓前。点上香烛,念完祭文后,将粥泼在地上,以此祭奠红军烈士。
20世纪90年代,当地因为国道施工,在文坊村口挖出了二三百瓮遗骨,随后当地将这些烈士遗骨集中安葬在文坊村。2010年,当地举行隆重仪式,把在甲利垄、斧头乾两处100多瓮约3000具红军无名烈士遗骨,重新安葬到松毛岭上的红军无名烈士墓中,以告慰红军英灵。
如今,在松毛岭无名红军纪念广场,“中央苏区松毛岭战役纪念碑”高高耸立。纪念碑的正对面,就是红军无名烈士墓。墓体与山体相融,不远处便是当年的红军指挥部,前方是松林遍布的山山岭岭。
英烈们的热血生命,浸染了这片土地,也给这片土地赋予了新的生命意义。90年过去,见证那场血战的松树林,以更加葱郁的姿态扎根在松毛岭上,就像当年死守阵地的英烈们,坚韧不拔,风骨凛然。今天,当我们站在松毛岭无名红军纪念广场,面对沟壑交错的崇山峻岭,依然能感受松涛阵阵、松风入耳。松风里,有松毛岭发出的生命气息,氤氲着永远不灭的记忆。
青松如翠,岭上松风长。松毛岭无名红军纪念广场建成后,每年都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在这里感悟历史、缅怀先烈,向红军无名烈士墓敬礼默哀。当然,来这里更多的是当地人。松毛岭在他们心中有着独特位置。因为,这里承载着他们内心无尽的伤痛、思念和血脉。当年,他们义无反顾地支援红军;战争结束后,他们又多年如一日地祭奠英烈、传颂着英烈的壮举。时至今天,他们当中很多人,依然会唱那首山歌:“松毛岭上红旗飘,红军战士逞英豪。岭下人民齐支持,军民合作阵地牢。”(栗振宇)
(本文得到福建省连城县李贞刚同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