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地处太行山、燕山和阴山山脉交汇处,西接绥远,东临平津,是连接北平与山西、内蒙古的咽喉要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历史上,张家口这座塞外山城曾经两次解放。1945年8月,冀察军区部队从日伪军手中解放张家口。1946年10月,国民党攻占张家口。1948年11月至12月,华北军区第3兵团奉命向据守张家口的国民党军发起攻击,打响解放张家口之战,奏响平津战役胜利序曲。
围城诱援,引蛇出洞。1948年11月初,据守华北的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在我东北、华北两大野战军南北夹击下,企图西撤绥远,并将其嫡系部队10个步、骑兵师(旅)部署在平张沿线上,以保证平张线畅通。其中,以1师1旅的兵力驻守张家口。
为实现“抑留并歼灭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的战略意图,中央军委决定采取抓住西线(张家口)、稳住东线(北平、天津)的方针,诱敌西援,待东北野战军部署完成后,再由西向东逐个包围、分割、歼灭平津地区之敌。11月25日,华北军区第3兵团司令员杨成武奉命率第1、第2、第6纵队,兵分三路向张家口、宣化地区隐蔽开进。29日,第3兵团各纵队向张家口外围国民党军发起攻击,至12月2日,第3纵队从西、南两个方向对张家口形成包围态势。
驻守张家口的国民党军第11兵团司令官孙兰峰,一边向华北“剿总”请求增援,一边紧急收缩兵力、调整部署、抢掠物资,企图坚守张家口3个月。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误以为东北野战军至少需要休整3个月才能入关作战,遂决定先集中兵力对付华北军区部队,而后以逸待劳迎击东北野战军,于是命令第35军主力及第104军一部由丰台、怀来向张家口紧急驰援,并调整兵力部署加强北平至张家口交通安全。
审时度势,全线割裂。鉴于诱敌主力西援的目的已达到,中央军委即令华北军区第3兵团以2个纵队由西向东收紧对张家口的包围圈,以1个纵队从东切断张家口、宣化之联系;又命第2兵团3个纵队切断怀来、宣化之联系;再令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切断北平、怀来之联系,达成全面割裂北平至张家口之敌的有利战场态势。
12月5日,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隐蔽入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密云后继续南进。密云失守,北平告急,傅作义遂急令第35军主力在第104军主力及第16军接应下,由张家口昼夜兼程东返,以加强北平防御。
根据中央军委命令,12月6日至11日,华北军区第2兵团采取节节阻击的方式,将敌第35军滞留于新保安地区,并打退了敌东逃之第35军与西援之第104军的东西夹击,将第35军包围于新保安;东北先遣兵团歼灭了掉头北撤的敌第16军,迫使敌放弃了接应第35军的计划;同时,华北军区第3兵团将敌第105军等部7个师(旅)孤困于张家口。至此,我军形成了对平张线之敌的全线割裂包围。
整体谋局,孤立围困。傅作义集团西逃之路被切断,但南逃道路尚未完全封闭。中央军委着眼平津战场整体局势,决定采取“围而不打”的战法,待东北野战军完成对平津塘之敌的战略包围后再逐段分割、各个击破。
为防止张家口之敌突围,中央军委急调东北野战军第41军由南口西进,配属第3兵团,加强对张家口的包围。第3兵团据此迅速调整围城部署,紧前采取构筑工事、占据要点、控制通道、昼夜监视、待命出击等方式,对张家口之敌实施孤立围困。至12月21日,我军完成了战役布势,将傅作义集团全部分割包围于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等地。此时,张家口守敌在隆冬严寒中已被围困半月有余,在外无增援、内缺补给情况下,守敌士气日渐低落。
围追堵截,夺城歼敌。12月22日,第2兵团攻克新保安,全歼敌第35军。当日下午,傅作义急令孙兰峰及时突围并向绥远撤退。张家口守敌指挥员紧急商议,匆匆拟订分路突围计划,企图采取强行攻击打通道路、攻占要点接应突围等方式隐秘向绥远逃窜。
23日凌晨,张家口守敌利用大雪纷飞、寒风怒吼、能见度极低的雪夜弃城突围,负责大境门方向警戒任务的第3兵团一部官兵边打边撤。随着张家口守敌撤退消息传开,城内其他守敌、地方官员和城内士绅等混在一起逃离。
第3兵团司令员杨成武早已预料到张家口守敌会弃城逃窜,即令各纵队及东北野战军第41军共11个旅(师),在北岳、内蒙古军区部队配合下对敌展开围追堵截。至23日黄昏时分,第41军等部攻入张家口市区,解放了这座塞外名城。24日晨,第3兵团将突围之敌压缩包围于大境门外西甸子至朝天洼一条长10公里、宽不足1公里的狭窄通道内,随后依托两侧高地以交叉火力封锁通道,逃窜之敌人马拥挤不堪,建制大乱,斗志全无。我军官兵趁势发起冲锋,猛插猛打,战至16时,第3兵团以伤亡900人的较小代价,全歼傅作义集团1个兵团部、1个军部、5个师、2个骑兵旅等共5.4万人,生俘袁庆荣等少将以上军官13人,孙兰峰成为此役中唯一逃脱的旅以上军官。
解放张家口是中央军委布局平津战役的关键一招,也是平津战役胜利的奠基之作,同时还是着眼全局谋划城市作战的代表之作。通过围城引援调出傅作义主力,采取“围而不打”战法,将傅作义集团牢牢牵制在平津一线,最后对张家口致命一击使其元气大伤,陷入孤立无援、进退无路的绝境。此战为北平和平解放和平津战役全面胜利创造了条件,奠定了胜利基础。(刘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