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沙洲村视察时强调:“要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学习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半条被子”故事蕴含的丰富红色精神意蕴,是新时代推动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半条被子映射的是初心,彰显的是忠诚。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时指出,“半条被子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当年,红军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在缺吃少穿、生死攸关的时候,红军战士宁可自己受冷受冻也不让百姓受苦,背起剩下的“半条被子”毅然决然跟着党组织朝前走,不畏艰难险阻,前仆后继,体现了共产党人对党的事业、理想信仰的无限忠诚。重温“半条被子”故事,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就是要传承红军战士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树牢“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
半条被子留下的是牵挂,带走的是动力。半条被子不仅是有形的实物,更是无形的精神。当年,红军为什么受欢迎?共产党为什么受欢迎?答案就是当年红军和共产党人为了推翻压在人民群众头上的“三座大山”,抛头颅、洒热血,付出巨大牺牲,才换来了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自由。重温“半条被子”故事,就是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坚持人民中心思想,牢牢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愿思盼”,勇于担当作为,敢于攻坚克难,切实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
半条被子播下的是信仰,凝聚的是人心。长征是宣传队,这种宣传不只是刷标语、喊口号,还伴随着时时处处、实实在在的行动。沙洲村是一个红军长征行军中经过的山区村、民族村、贫困村。面对一面之缘的百姓,红军战士视若家人、冷暖与共,让老百姓心中完成了共产党的速描——共产党就是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发自内心拥护共产党、真心支持革命事业。历史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我们党就是靠了广大人民群众“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的无私支持,才取得了全国政权、取得了今天的伟大成就。重温“半条被子”故事,就是要弘扬红军“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优良作风,切实把群众工作抓在手里、做到实处,大力践行群众路线,到群众中去请教,到一线拜群众为师,善于集中群众智慧,善于调动群众力量,凝聚起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
半条被子立下的是规矩,树起的是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半条被子”故事让“老百姓也由此理解了什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沙洲村民惧怕国民党“白军”,而土豪劣绅惧怕共产党红军。老百姓把红军当亲人看待,为红军磨稻谷、缝米袋,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红军是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在沙洲村民树立起人民军队的良好形象,让老百姓打心眼里拥护和支持。纪律规矩是党的生命线,是为人做事的警戒线。一个人没有规矩,很难生存发展;一个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大党,没有纪律和规矩,就可能成为一盘散沙。重温“半条被子”故事,就是要传承红军“纪律严明、清廉无私”精神,始终把规矩和纪律挺在前面,坚持小事小节抓起,自觉净化生活圈、朋友圈,真正做到慎初慎独慎微。
(作者系长沙市岳麓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