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党建智库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2-09-06 10:23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内容提要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要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大力培养矢志报国、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有力支撑集成攻关、自主创新的战略需求;主动担负回答中国之问、彰显中国之理的历史责任;着力造就严爱相济、润己泽人的“大先生”;积极探索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的办学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辟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历史伟业赋予高校的战略使命,为推动高等教育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开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


       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


       党的全面领导是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流大学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我国高等教育是在中国共产党亲自开创和领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立足中国国情、解答中国问题、惠及中国人民的探索中不断壮大的,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特征的发展道路。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使党的领导覆盖办学治校各领域、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融入人才培养各方面,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


       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要旗帜鲜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干部人才队伍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党建工作水平,不断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高校有效贯彻落实。


       大力培养矢志报国、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培养时代新人要以德为先。一个人立德之源是爱国,要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要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改进教学模式,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育人效果。培养时代新人要坚持全面培养,完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促进高质量“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树立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大教育观,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培养时代新人要遵循客观规律,主动契合青年学生的成长需求和认知规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新话语体系、教学方式和技术手段,不断增强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切实引导广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有力支撑集成攻关、自主创新的战略需求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迫切需要把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为重要责任和使命,提升硬实力、展现新作为。要着力提升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全方位完善基础学科人才选拔、培养、评价、使用和保障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大师级人才,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要着力提升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以“四个面向”为指引,开展有组织科研,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用好学科交叉融合这个“催化剂”,激发协同创新这个“动力源”,改进评价体系这个“指挥棒”,勇于探索,突破瓶颈。要着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通过调整学科结构、搭建合作平台、创新育人载体、建立协同机制,主动适应新发展格局,支撑实现国家战略布局,带动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和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贡献度。


       主动担负回答中国之问、彰显中国之理的历史责任


       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这是对高校的殷切期望和殷殷嘱托。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有“观乎人文、化成天下”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努力成为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的主力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学生的精神血脉中,让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和冷门学科后继有人。要努力成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排头兵,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努力成为建构中华文明现代传播体系的生力军,充分利用高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和对外交流广泛的优势,发挥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的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着力造就严爱相济、润己泽人的“大先生”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教师队伍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希望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坚持“四个相统一”。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教师要“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严爱相济、润己泽人”“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高校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严把师德底线。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在资格准入、招聘考核、职称评聘、推优评先、表彰奖励等各个环节都要把住师德关。要集聚高端人才。一流大学需要有一批具有学科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对于享有学术盛誉的战略科学家和极具潜力的青年才俊,要从政策、资金、平台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使他们能够安心、热心、舒心在学校工作。要健全发展机制。高校要科学制定青年人才培养规划,加强中青年教师骨干的培养,给优秀中青年人才搭平台、压担子,放手培养,大胆使用,让他们在实践中历练成长,最大限度地把能力释放出来、把才华展示出来。


       积极探索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的办学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要把扎根中国与融通中外相结合。


       扎根中国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立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要找准自身的价值定位,在“四为服务”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大国博弈和国际竞争的新走向更加昭示我们,要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内薄弱、空白、紧缺学科专业,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技联合攻关,汇聚全球资源和天下英才“合力解题”。我国高校只有秉持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与国外高等教育多对话、多来往,才能在教育合作中不断提升国家形象,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真正彰显中国特色、达到世界一流。


       (作者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人民日报》(2022年09月06日11版)



责任编辑:夏梦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2-09-06 10:23:12
          内容提要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要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大力培养矢志报国、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有力支撑集成攻关、自主创新的战略需求;主动担负回答中国之问、彰显中国之理的历史责任;着力造就严爱相济、润己泽人的“大先生”;积极探索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的办学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辟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历史伟业赋予高校的战略使命,为推动高等教育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开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    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    党的全面领导是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流大学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我国高等教育是在中国共产党亲自开创和领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立足中国国情、解答中国问题、惠及中国人民的探索中不断壮大的,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特征的发展道路。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使党的领导覆盖办学治校各领域、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融入人才培养各方面,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    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要旗帜鲜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干部人才队伍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党建工作水平,不断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高校有效贯彻落实。    大力培养矢志报国、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培养时代新人要以德为先。一个人立德之源是爱国,要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要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改进教学模式,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育人效果。培养时代新人要坚持全面培养,完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促进高质量“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树立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大教育观,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培养时代新人要遵循客观规律,主动契合青年学生的成长需求和认知规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新话语体系、教学方式和技术手段,不断增强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切实引导广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有力支撑集成攻关、自主创新的战略需求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迫切需要把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为重要责任和使命,提升硬实力、展现新作为。要着力提升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全方位完善基础学科人才选拔、培养、评价、使用和保障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大师级人才,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要着力提升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以“四个面向”为指引,开展有组织科研,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用好学科交叉融合这个“催化剂”,激发协同创新这个“动力源”,改进评价体系这个“指挥棒”,勇于探索,突破瓶颈。要着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通过调整学科结构、搭建合作平台、创新育人载体、建立协同机制,主动适应新发展格局,支撑实现国家战略布局,带动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和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贡献度。    主动担负回答中国之问、彰显中国之理的历史责任    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这是对高校的殷切期望和殷殷嘱托。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有“观乎人文、化成天下”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努力成为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的主力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学生的精神血脉中,让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和冷门学科后继有人。要努力成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排头兵,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努力成为建构中华文明现代传播体系的生力军,充分利用高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和对外交流广泛的优势,发挥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的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着力造就严爱相济、润己泽人的“大先生”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教师队伍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希望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坚持“四个相统一”。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教师要“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严爱相济、润己泽人”“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高校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严把师德底线。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在资格准入、招聘考核、职称评聘、推优评先、表彰奖励等各个环节都要把住师德关。要集聚高端人才。一流大学需要有一批具有学科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对于享有学术盛誉的战略科学家和极具潜力的青年才俊,要从政策、资金、平台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使他们能够安心、热心、舒心在学校工作。要健全发展机制。高校要科学制定青年人才培养规划,加强中青年教师骨干的培养,给优秀中青年人才搭平台、压担子,放手培养,大胆使用,让他们在实践中历练成长,最大限度地把能力释放出来、把才华展示出来。    积极探索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的办学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要把扎根中国与融通中外相结合。    扎根中国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立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要找准自身的价值定位,在“四为服务”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大国博弈和国际竞争的新走向更加昭示我们,要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内薄弱、空白、紧缺学科专业,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技联合攻关,汇聚全球资源和天下英才“合力解题”。我国高校只有秉持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与国外高等教育多对话、多来往,才能在教育合作中不断提升国家形象,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真正彰显中国特色、达到世界一流。    (作者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人民日报》(2022年09月06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