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地方媒体
“襄十随神”文化旅游走廊上的美丽乡村
    来源:湖北日报 发布时间:2021-09-23 15:28
生成海报


5dab47efb89b3512b33595a537dc05e9.jpg

神农架林区红坪镇桃花谷。


  当荆楚大地的乡村文化遇上田野风光,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也在逐步拓宽区域协同发展赛道。本期将带大家走进襄阳市、十堰市、随州市、神农架林区,聆听“襄十随神”田野上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之歌。


  襄阳:典范力量引领乡村文化旅游全域发展


  以荆山生态和汉江风光带为特色,襄阳市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经过多年的垦殖努力,涌现出一大批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典型区域和优秀案例,在全市起到卓有成效的引领示范作用。


  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铸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有力推动,激活了襄阳市乡村振兴的文化基因。2020年,襄阳市对全市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功能格局,拓宽文化服务阵地,相继完成10余个乡镇(街道)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新建、改扩建工作。截至目前,全市105个乡镇(办事处)全部建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综合文化站),具备“三室一厅”(图书室、共享工程活动室、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的功能。全市100%的村(社区)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


  近年来,全市文旅系统围绕“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的战略部署,强力推进文旅融合。南漳县被确定为“湖北荆楚名县”,谷城县南河镇、枣阳白水寺景区、保康尧治河度假区分别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4A级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谷城堰河村、老河口李家染坊村、保康格栏坪村、襄城姚庵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一批批靓丽的乡村文旅品牌,助力襄阳市的文旅产业能级和市场影响力迈向更高台阶。


  十堰:乡土文化点亮文旅发展“新名片”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乡村文化资源赋予乡村旅游更深厚的底蕴。2021年4月27日,十堰市“灵秀湖北·四季村晚”启动仪式在丹江口市六里坪镇蒿口村举办,活动现场不仅有民间歌舞、传统戏剧表演,同时还穿插进行了非遗项目展示和乡村美景、乡村好物推介。4月份以来,十堰市共开展乡村村晚、文化惠民进景区等活动600余场,如火如荼的村晚活动加上媒体的直播引流,使竹山县梅花谷、郧阳区龙韵村等不少乡村景点成为了网红打卡地,通过网络平台向外输送乡村“名片”。


  竹溪县桃花岛夯土小镇里,名为“干打垒”的建筑文化遗产为小镇积极创建全国文化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提供了有利契机。通过挖掘地域特色风物背后的历史人文内涵,小镇采用适度夸张、集中凸现的文化创意,构建起文化、产业、旅游、社区功能叠加的风情社区,让生产、生活、生态融为一体,让观光、休闲、购物有机统一。


  房县黄酒历史悠久,其酿造技艺被评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是十堰市另一张极具特色的文旅名片。为了促进非遗保护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房县投资三亿元重建庐陵王古栈道、中国黄酒博物馆等设施,还原黄酒村汉唐时期的历史风貌,将黄酒民俗文化村打造成融诗经文化、黄酒文化、美食文化民俗体验为一体生态旅游度假区,累计已接待游客40万余人次。土城黄酒民俗文化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后备箱示范点、十堰市旅游名镇。


  随州:文旅融合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


  近年来,随州市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富民”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在文旅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工作中,逐步探索出一条以旅带农、兴文富民的振兴之路。


  基于“景区带村”的建设思路,随州市坚持旅游景区发展与农民转移就业相结合,开发农业观光游、生态体验游等旅游新产品,在丰富旅游业态的同时,当地贫困群众亦可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获得双重收入,促成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双赢。目前全市旅游已带动1200余家农家乐、50余家精品民宿、1万余人就业。


  据当地相关负责人介绍,随州市将持续秉持文旅融合发展理念,以“文旅+”“+文旅”为路径,将乡村社区、田园风光、民风民俗、特色种植业等社会和产业资源,甚至荒山、荒坡、荒滩等闲置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将乡村资源盘活;继续加大包括资金引进、技术投入、人才建设、项目规划等政策倾斜,使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能够真正惠及乡村地区,促进农村变美、农业变强、农民变富,促进乡村地区走向全面振兴。


  神农架:整合产业要素 丰富乡村旅游


  依托“十百千”工程(10个示范村、100个示范村落、1000个示范户),神农架林区全方位整合乡村资源和产业要素,筑造“乡乡兴旅游,村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新格局,助力乡村振兴。2018年“十百千”工程启动至今,已经落实项目的乡镇、村落共计23个。


  深入开发农业农村生态资源和乡村民俗文化,探索农旅融合,发展壮大旅游产业,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升级。神农架林区持续深耕“六种四养”原生态产品,包含中药材、云雾茶、有机小土豆、小杂粮、山野菜、干鲜果和百花蜜、跑跑猪、森林鸡、冷水鱼,鼓励区内企业自主研发康养旅游产品,推动资源优势变成品牌优势。


  品牌创建方面,神农架林区统筹八个乡镇,于2020年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积极推荐红坪镇温水村和松柏镇八角庙村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以第一批成功申报的宋洛乡盘龙村为样板,整合资源,全力打造;木鱼镇、大九湖镇、红坪镇荣获“湖北旅游名镇”,金甲坪村、太和山村、温水村被评为“湖北旅游名村”;红花朵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责任编辑:邱阳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襄十随神”文化旅游走廊上的美丽乡村
来源:湖北日报 2021-09-23 15:28:15
      神农架林区红坪镇桃花谷。当荆楚大地的乡村文化遇上田野风光,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也在逐步拓宽区域协同发展赛道。本期将带大家走进襄阳市、十堰市、随州市、神农架林区,聆听“襄十随神”田野上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之歌。襄阳:典范力量引领乡村文化旅游全域发展以荆山生态和汉江风光带为特色,襄阳市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经过多年的垦殖努力,涌现出一大批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典型区域和优秀案例,在全市起到卓有成效的引领示范作用。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铸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有力推动,激活了襄阳市乡村振兴的文化基因。2020年,襄阳市对全市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功能格局,拓宽文化服务阵地,相继完成10余个乡镇(街道)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新建、改扩建工作。截至目前,全市105个乡镇(办事处)全部建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综合文化站),具备“三室一厅”(图书室、共享工程活动室、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的功能。全市100%的村(社区)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近年来,全市文旅系统围绕“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的战略部署,强力推进文旅融合。南漳县被确定为“湖北荆楚名县”,谷城县南河镇、枣阳白水寺景区、保康尧治河度假区分别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4A级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谷城堰河村、老河口李家染坊村、保康格栏坪村、襄城姚庵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一批批靓丽的乡村文旅品牌,助力襄阳市的文旅产业能级和市场影响力迈向更高台阶。十堰:乡土文化点亮文旅发展“新名片”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乡村文化资源赋予乡村旅游更深厚的底蕴。2021年4月27日,十堰市“灵秀湖北·四季村晚”启动仪式在丹江口市六里坪镇蒿口村举办,活动现场不仅有民间歌舞、传统戏剧表演,同时还穿插进行了非遗项目展示和乡村美景、乡村好物推介。4月份以来,十堰市共开展乡村村晚、文化惠民进景区等活动600余场,如火如荼的村晚活动加上媒体的直播引流,使竹山县梅花谷、郧阳区龙韵村等不少乡村景点成为了网红打卡地,通过网络平台向外输送乡村“名片”。竹溪县桃花岛夯土小镇里,名为“干打垒”的建筑文化遗产为小镇积极创建全国文化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提供了有利契机。通过挖掘地域特色风物背后的历史人文内涵,小镇采用适度夸张、集中凸现的文化创意,构建起文化、产业、旅游、社区功能叠加的风情社区,让生产、生活、生态融为一体,让观光、休闲、购物有机统一。房县黄酒历史悠久,其酿造技艺被评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是十堰市另一张极具特色的文旅名片。为了促进非遗保护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房县投资三亿元重建庐陵王古栈道、中国黄酒博物馆等设施,还原黄酒村汉唐时期的历史风貌,将黄酒民俗文化村打造成融诗经文化、黄酒文化、美食文化民俗体验为一体生态旅游度假区,累计已接待游客40万余人次。土城黄酒民俗文化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后备箱示范点、十堰市旅游名镇。随州:文旅融合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近年来,随州市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富民”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在文旅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工作中,逐步探索出一条以旅带农、兴文富民的振兴之路。基于“景区带村”的建设思路,随州市坚持旅游景区发展与农民转移就业相结合,开发农业观光游、生态体验游等旅游新产品,在丰富旅游业态的同时,当地贫困群众亦可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获得双重收入,促成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双赢。目前全市旅游已带动1200余家农家乐、50余家精品民宿、1万余人就业。据当地相关负责人介绍,随州市将持续秉持文旅融合发展理念,以“文旅+”“+文旅”为路径,将乡村社区、田园风光、民风民俗、特色种植业等社会和产业资源,甚至荒山、荒坡、荒滩等闲置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将乡村资源盘活;继续加大包括资金引进、技术投入、人才建设、项目规划等政策倾斜,使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能够真正惠及乡村地区,促进农村变美、农业变强、农民变富,促进乡村地区走向全面振兴。神农架:整合产业要素丰富乡村旅游依托“十百千”工程(10个示范村、100个示范村落、1000个示范户),神农架林区全方位整合乡村资源和产业要素,筑造“乡乡兴旅游,村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新格局,助力乡村振兴。2018年“十百千”工程启动至今,已经落实项目的乡镇、村落共计23个。深入开发农业农村生态资源和乡村民俗文化,探索农旅融合,发展壮大旅游产业,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升级。神农架林区持续深耕“六种四养”原生态产品,包含中药材、云雾茶、有机小土豆、小杂粮、山野菜、干鲜果和百花蜜、跑跑猪、森林鸡、冷水鱼,鼓励区内企业自主研发康养旅游产品,推动资源优势变成品牌优势。品牌创建方面,神农架林区统筹八个乡镇,于2020年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积极推荐红坪镇温水村和松柏镇八角庙村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以第一批成功申报的宋洛乡盘龙村为样板,整合资源,全力打造;木鱼镇、大九湖镇、红坪镇荣获“湖北旅游名镇”,金甲坪村、太和山村、温水村被评为“湖北旅游名村”;红花朵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