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国内时事
“绿色动能”涌动之江大地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13 16:43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传媒矩阵平台

  8月的之江大地,满目葱茏,山水明丽。白鹭翩翩、鱼翔浅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徐徐展开。


  “七山一水二分田”是浙江的地貌。“两山”理念提出20年来,浙江从科技支撑、机制创新、业态重构等方面发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到“绿色强省”的历史性跨越。


  8月4日至10日,科技日报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浙江主题采访活动,深入走访海岛、工厂、村庄,发现之江大地处处跃动着蓬勃的绿色动能,“向绿而行、逐绿而兴”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科技支撑,能源“含绿量”创新纪录


  站在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附近的观光平台上远眺,只见巨大的风机叶片徐徐转动,为大型桥吊智能装卸集装箱工序供能。


  今年6月,宁波舟山港梅山低碳码头示范工程风光储一体化项目3号风机正式并网使用,这标志着浙江省首个绿电码头全面建成投用。自2024年1月以来,该项目累计发电量超4000万千瓦时,码头绿电消纳率超65%。


  宁波梅东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副经理邹国栋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港区环境变好了,我们公司每年节省用能费高达500多万元。”


  岱山县的秀山岛海域,潮汐周而复始。在海底,直径15.2米的叶片被潮汐推动着缓缓转动,发出的电通过岸上的电线稳定输送到国家电网。


  作为世界首座海洋潮流能发电站,浙江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已在舟山连续并网运行超8年,累计向国家电网送电超870万千瓦时,单机规模和运行时间保持全球第一。


  “我们持续推进技术升级,发电机组已四次迭代,潮流能度电成本从106元/千瓦时下降到现在的1.1元/千瓦时。”浙江LHD海洋潮流能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林东说。


  截至2024年底,浙江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46.4%,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绿色能源一度一度、每分每秒流动在山海间。


  机制创新,海洋蕴藏经济新赛道


  在台州市椒江区“蓝色循环”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扫一下模特领带上的二维码,就能追溯这款由海洋塑料废弃物生产的领带的碳足迹——“谁收的、谁储存、谁转运、谁再生、谁加工”,流程一目了然。


  “‘蓝色循环’模式依托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对塑料废弃物‘从海洋到货架’的全生命周期可视化追溯,并经过国际权威机构认证,有力推动海洋塑料废弃物变废为宝。”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工程副总经理方敏介绍。


  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是全球环保难题。“蓝色循环”模式打通“市场化垃圾收集—高值化资源利用—国际化认证增值”全链条,将治理困境转变为共富红利,并因此获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同年,另一件跟碳相关的事,发生在象山县。2023年2月,全国首单蓝碳拍卖在象山县成交。


  在象山旭文海藻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文荣看来,作为海洋碳汇,蓝碳并没有那么“神秘”。他以公司养殖的浒苔举例说:“1公斤浒苔苗可长成1000公斤浒苔,它们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海水和空气中的氮、磷、碳,起到固氮、固碳作用。如今,浒苔在生长过程中的‘固碳’数量,可以科学地计算出来。”


  象山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胡盛敏表示:“蓝碳拍卖是以市场化机制提升生态产品价值,促进碳减排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的创新实践。”


  之后,象山县还设立了全国首个跨省共建蓝碳生态碳账户,完成全省首例“蓝碳+产权+司法”生态补偿交易,构建起生态司法和海洋碳汇交易平台之间的直通机制。


  记者调研中了解到,丽水市出台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办法,仙居县实施国内首个县级单位的生物多样性新型碳汇项目,安吉县打造全国首个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在机制创新上,浙江先行示范的脚步从未停歇。


  业态重构,乡村蹚出共富新路径


  金华市武义县履坦镇坛头村,斑驳的砖墙上,贴着许多当代诗人的诗歌。新与旧的对比,见证了这个拥有750年历史古村落的蝶变。


  坛头村位于武义江与白鹭溪交汇处,由于地势低,加之上游工业排污,曾一度面临湿地破坏、环境污染的困境。“别说鱼了,河里连螺蛳都没有。一到下雨天,臭水遍地流。”回忆起过去,坛头村党支部书记林卫良连连摇头。


  怎么办?改!2014年,坛头村开始了修整房屋、治水种绿的攻坚行动,“臭河滩”变成“会客厅”,大批诗人雅集在此,“生态美”一步一步带动了“产业旺、文化兴、百姓富”。


  这样的例子在浙江比比皆是。在有着“石城”之称的缙云县,昔日的采石遗迹“岩宕”,被改造为剧场、书房、展示厅等公共文化空间,成为文艺演出和地方文化展示的新阵地。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缙云县开辟了生态价值转化的新路径。


  “生态保护不是发展的约束,而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村庄通过系统整合自然资源、文化基因与技术创新,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构建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闭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绿色共富样本。”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金田林如是说。


  记者 夏凡 李禾 张佳欣 房琳琳

责任编辑:陈钇彤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绿色动能”涌动之江大地
来源:科技日报 2025-08-13 16:43:25
      8月的之江大地,满目葱茏,山水明丽。白鹭翩翩、鱼翔浅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徐徐展开。“七山一水二分田”是浙江的地貌。“两山”理念提出20年来,浙江从科技支撑、机制创新、业态重构等方面发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到“绿色强省”的历史性跨越。8月4日至10日,科技日报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浙江主题采访活动,深入走访海岛、工厂、村庄,发现之江大地处处跃动着蓬勃的绿色动能,“向绿而行、逐绿而兴”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科技支撑,能源“含绿量”创新纪录站在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附近的观光平台上远眺,只见巨大的风机叶片徐徐转动,为大型桥吊智能装卸集装箱工序供能。今年6月,宁波舟山港梅山低碳码头示范工程风光储一体化项目3号风机正式并网使用,这标志着浙江省首个绿电码头全面建成投用。自2024年1月以来,该项目累计发电量超4000万千瓦时,码头绿电消纳率超65%。宁波梅东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副经理邹国栋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港区环境变好了,我们公司每年节省用能费高达500多万元。”岱山县的秀山岛海域,潮汐周而复始。在海底,直径15.2米的叶片被潮汐推动着缓缓转动,发出的电通过岸上的电线稳定输送到国家电网。作为世界首座海洋潮流能发电站,浙江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已在舟山连续并网运行超8年,累计向国家电网送电超870万千瓦时,单机规模和运行时间保持全球第一。“我们持续推进技术升级,发电机组已四次迭代,潮流能度电成本从106元/千瓦时下降到现在的1.1元/千瓦时。”浙江LHD海洋潮流能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林东说。截至2024年底,浙江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46.4%,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绿色能源一度一度、每分每秒流动在山海间。机制创新,海洋蕴藏经济新赛道在台州市椒江区“蓝色循环”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扫一下模特领带上的二维码,就能追溯这款由海洋塑料废弃物生产的领带的碳足迹——“谁收的、谁储存、谁转运、谁再生、谁加工”,流程一目了然。“‘蓝色循环’模式依托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对塑料废弃物‘从海洋到货架’的全生命周期可视化追溯,并经过国际权威机构认证,有力推动海洋塑料废弃物变废为宝。”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工程副总经理方敏介绍。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是全球环保难题。“蓝色循环”模式打通“市场化垃圾收集—高值化资源利用—国际化认证增值”全链条,将治理困境转变为共富红利,并因此获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同年,另一件跟碳相关的事,发生在象山县。2023年2月,全国首单蓝碳拍卖在象山县成交。在象山旭文海藻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文荣看来,作为海洋碳汇,蓝碳并没有那么“神秘”。他以公司养殖的浒苔举例说:“1公斤浒苔苗可长成1000公斤浒苔,它们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海水和空气中的氮、磷、碳,起到固氮、固碳作用。如今,浒苔在生长过程中的‘固碳’数量,可以科学地计算出来。”象山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胡盛敏表示:“蓝碳拍卖是以市场化机制提升生态产品价值,促进碳减排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的创新实践。”之后,象山县还设立了全国首个跨省共建蓝碳生态碳账户,完成全省首例“蓝碳+产权+司法”生态补偿交易,构建起生态司法和海洋碳汇交易平台之间的直通机制。记者调研中了解到,丽水市出台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办法,仙居县实施国内首个县级单位的生物多样性新型碳汇项目,安吉县打造全国首个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在机制创新上,浙江先行示范的脚步从未停歇。业态重构,乡村蹚出共富新路径金华市武义县履坦镇坛头村,斑驳的砖墙上,贴着许多当代诗人的诗歌。新与旧的对比,见证了这个拥有750年历史古村落的蝶变。坛头村位于武义江与白鹭溪交汇处,由于地势低,加之上游工业排污,曾一度面临湿地破坏、环境污染的困境。“别说鱼了,河里连螺蛳都没有。一到下雨天,臭水遍地流。”回忆起过去,坛头村党支部书记林卫良连连摇头。怎么办?改!2014年,坛头村开始了修整房屋、治水种绿的攻坚行动,“臭河滩”变成“会客厅”,大批诗人雅集在此,“生态美”一步一步带动了“产业旺、文化兴、百姓富”。这样的例子在浙江比比皆是。在有着“石城”之称的缙云县,昔日的采石遗迹“岩宕”,被改造为剧场、书房、展示厅等公共文化空间,成为文艺演出和地方文化展示的新阵地。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缙云县开辟了生态价值转化的新路径。“生态保护不是发展的约束,而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村庄通过系统整合自然资源、文化基因与技术创新,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构建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闭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绿色共富样本。”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金田林如是说。记者夏凡李禾张佳欣房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