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消费促进月”将在本周落下帷幕。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要求指引下,全国各地多措并举提振消费,其中借力主题热点,打造特色经济成为重要抓手之一。
特色经济激发消费意愿
事实上,自“全国消费促进月”以来,为提振消费,多地围绕特色经济,出台一系列提振手段,借力主题热点,带动消费增长。
例如,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各电商平台点题“她经济”,推出各类优惠措施,带动实现顶奢品牌整体成交额同比增长超240%的亮眼成绩;3月上旬,杭州瞄准“春日经济”,进一步放宽外摆条件,在52个智慧商圈、商业特色街、夜间经济聚集示范区,以及若干个区级商圈等区域,加大对商业外摆、户外文化商业活动等经营活动的支持力度;广西瞄准“夜经济”,创新打造特色消费新场景。
“围绕特色经济促消费是实现消费领域正向循环的有效手段之一。”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王鹏认为,首先,通过主题消费活动,消费者可以匹配到更佳产品、更优服务,从而提升消费意愿;其次,相关活动也为商家创造更多盈利机会,保住了市场主体信心,从而进一步提升产品服务质量;最后,相关活动还将创造部分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增加从业者收入,为其后续消费提供保障。
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认为,在消费升级大势下,除了消费品的使用属性和品质之外,消费者还越来越注重消费过程中感官与心理上的体验。因此,为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各市场主体可通过营造特色消费氛围、打造新消费场景,充分考虑消费者在不同消费情景下的消费诉求,继而整合消费主题、消费环境、消费氛围等多个要素,营造出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感官和心理体验,从而让消费者沉浸其中,并激发其消费意愿。
睡眠经济规模迅速扩张
在“春日经济”“她经济”“夜经济”绽放异彩的同时,悄然兴起的“睡眠经济”备受多地商家关注。
近日,记者多身份探访“睡眠经济”产业链后了解到,从需求端看,群体年轻化叠加基数日益扩大促进相关产业链规模持续扩大;从投资端看,企业争相布局的同时,也呼吁企业强强合作;业界人士看来,在特色经济提振消费的过程中,应注重有关产品和服务向更加专业、更加精准、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力。
据头豹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失眠症成人患者数量已经从2016年的2.5亿人增长至2021年2.8亿人,在2.7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下,将在2030年达到3.3亿人,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记者以失眠症患者身份在线上咨询北京市丰台区某三甲医院精神科了解到,目前就诊人群多是因精神压力而导致的慢性失眠症,以生活压力较大的30岁至40岁人群以及学习工作压力较大的19岁至25岁人群为主。
“随着当今生活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注重养生,并愿意为之付费。”沙利文大中华区咨询总监周明子对记者表示,该类人群不仅尝新意愿度高,付费能力也较强,从而为睡眠经济带来了商业化基础。
在此背景下,睡眠经济产业链规模迅速扩张。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共有逾3000家睡眠经济相关企业,其中约七成企业成立于近5年内。此外,据头豹研究院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我国4175.4亿元的睡眠经济市场规模被家居硬件、药物保健和助眠APP三大类产品分割,占比分别为70%,20%和10%。同时,该市场规模正以年均9.5%的增速扩张,预计在2030年突破万亿元。(记者 田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