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们把14亿人口的巨大消费潜力释放出来,中国经济的巨轮就有持久的动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时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受访者供图)
在王昌林看来,今年中国经济运行将呈现企稳向上向好的趋势,能够实现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王昌林认为,中等收入群体是扩大消费的基本盘,扩大消费最大的潜力在低收入群体。
为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王昌林建议,以增加有效供给扩大消费,以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消费,以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消费。
中国经济网:如何看待中国经济走势?增长动力主要有哪些?
王昌林:总的判断是,今年中国经济运行将呈现企稳向上向好的趋势。全年走势呈现前低、中高、后降的态势,能够实现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
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消费和投资“两驾马车”的拉动。预计2023年,整体上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有望实现强劲恢复增长。同时,投资将继续发挥关键作用。2023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3.8万亿元,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上2022年下达的一批专项债、政策性金融工具等投资项目将加快转化为实物工作量,固定资产投资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从供给看,服务业将成为推动经济运行好转的主要动力。2023年,随着消费场景逐步恢复,住宿和餐饮业、文化旅游等行业将强劲增长,带动服务业较快恢复增长。
中国经济网: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如何对症下药、精准发力?
王昌林:关键是找到“病因”“病理”“病根”,找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已作出部署。比如,针对当前消费需求明显不足等突出矛盾和问题,明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通过政府投资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着力扩大内需。针对当前产业发展存在不稳、不高、不强,以及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压力加大等问题,明确提出要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要重视传统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采取切实措施稳产业链供应链,把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盘”稳住。针对预期转弱问题,明确提出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下一步,要进一步抓落实,研究制定一些真招实策。
中国经济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否意味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告一段落?
王昌林:不是的。经济增长是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推动的过程。当前,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矛盾都有,集中表现为需求潜力巨大和有效需求不足并存,供给普遍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有效供给不足突出体现在: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产品供给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高端装备和材料高度依赖进口问题突出,社会必需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不足。同时,需求侧的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特别是受近年来经济下行、疫情反复冲击等因素影响,消费需求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部分群体有消费意愿也有支付能力,但因优质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造成“无法消费”“不便消费”;部分群体有一定支付能力,但受子女教育、房贷压力大等因素影响,或因就业难度加大以及对未来失业的担忧上升,导致“不敢消费”;部分群体有消费需求意愿但支付能力不强,加上公共服务和保障水平不足使得预防性储蓄强烈,导致“不能消费”。所以,在当前形势下,必须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