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财经科创
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 我国加快迈向航天强国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3-02-21 16:57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传媒矩阵平台

  2月9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实现首次“太空漫步”。1月21日,神舟十五号乘组3名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通过视频向祖国和人民送上新春祝福,这是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迎来的第一个春节。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入轨,用时不到两年,我国完成了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空间站组装建造,建起一座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2022年中秋节前夕,我国科学家宣布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这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月球发现新矿物的国家。这样的重大成果正来自嫦娥五号取回的月壤。


  行驶1921米!遥远的火星,天问一号环绕器正在进行环火星探测,“祝融号”火星车已累计行驶1921米,完成既定科学探测任务,获取原始科学探测数据约1600GB。


  这些逐梦太空的不凡成就,见证着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奋进足迹。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在2016年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勇攀科技高峰,谱写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航天重大工程圆满实施,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实现航天技术由“跟跑”向“并跑”“领跑”发展,我国从航天大国加快向航天强国迈进。


  中国航天从地月系走向行星际,探索太空的范围更深更广


  “嫦娥”探月,开启月球探测新篇章。嫦娥三号成功着陆月球,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着陆探测,嫦娥五号带回1731克月壤……随着嫦娥五号采样返回,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圆满完成。如今,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嫦娥三号着陆器仍在工作,刷新着人类探测器月表工作时长的新纪录;在月球背面,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月面工作超过1480天;在科研一线,嫦娥五号带回的“最年轻”月壤,不断产出新成果……


  “祝融”探火,遥远火星镌刻中国印记。2021年5月15日,在经历了长达近7个月的“奔火”之旅、3个月的“环火”探测之后,天问一号“登火”成功,稳稳降落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天问一号通过一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巡视三大目标,使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火星探测迈出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以火星探索为起点,我国在深空探索领域确定了下一个方向。


  “羲和”逐日,太阳探测“三步走”计划稳步推进。2021年10月14日,我国成功发射太阳探测科学技术实验卫星“羲和号”,正式迈入空间探日时代。对于太阳探测计划的后续发展,中国航天设计了分步实施的“三步走”计划,为太阳探测贡献中国方案。2022年10月9日,我国成功发射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以“一磁两暴”为科学目标对太阳开展观测。


  中国载人航天迈入新阶段,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空间站


  国家太空实验室“矗立”浩瀚太空,航天员驻留太空时间提高到半年,航天器太空交会对接时间缩短、航天员太空出舱活动频率加大……我国载人航天不断刷新纪录,中国空间站从规划一步步变为现实,成为“太空中最闪亮的星”。


  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升空,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神舟十三号任务率先创下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半年的新纪录。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成为中国首个在轨驻留时间超过200天的航天员。

责任编辑:陈钇彤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 我国加快迈向航天强国
来源:人民日报 2023-02-21 16:57:02
      2月9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实现首次“太空漫步”。1月21日,神舟十五号乘组3名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通过视频向祖国和人民送上新春祝福,这是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迎来的第一个春节。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入轨,用时不到两年,我国完成了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空间站组装建造,建起一座国家级太空实验室。2022年中秋节前夕,我国科学家宣布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这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月球发现新矿物的国家。这样的重大成果正来自嫦娥五号取回的月壤。行驶1921米!遥远的火星,天问一号环绕器正在进行环火星探测,“祝融号”火星车已累计行驶1921米,完成既定科学探测任务,获取原始科学探测数据约1600GB。这些逐梦太空的不凡成就,见证着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奋进足迹。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在2016年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勇攀科技高峰,谱写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航天重大工程圆满实施,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实现航天技术由“跟跑”向“并跑”“领跑”发展,我国从航天大国加快向航天强国迈进。中国航天从地月系走向行星际,探索太空的范围更深更广“嫦娥”探月,开启月球探测新篇章。嫦娥三号成功着陆月球,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着陆探测,嫦娥五号带回1731克月壤……随着嫦娥五号采样返回,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圆满完成。如今,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嫦娥三号着陆器仍在工作,刷新着人类探测器月表工作时长的新纪录;在月球背面,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月面工作超过1480天;在科研一线,嫦娥五号带回的“最年轻”月壤,不断产出新成果……“祝融”探火,遥远火星镌刻中国印记。2021年5月15日,在经历了长达近7个月的“奔火”之旅、3个月的“环火”探测之后,天问一号“登火”成功,稳稳降落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天问一号通过一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巡视三大目标,使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火星探测迈出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以火星探索为起点,我国在深空探索领域确定了下一个方向。“羲和”逐日,太阳探测“三步走”计划稳步推进。2021年10月14日,我国成功发射太阳探测科学技术实验卫星“羲和号”,正式迈入空间探日时代。对于太阳探测计划的后续发展,中国航天设计了分步实施的“三步走”计划,为太阳探测贡献中国方案。2022年10月9日,我国成功发射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以“一磁两暴”为科学目标对太阳开展观测。中国载人航天迈入新阶段,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空间站国家太空实验室“矗立”浩瀚太空,航天员驻留太空时间提高到半年,航天器太空交会对接时间缩短、航天员太空出舱活动频率加大……我国载人航天不断刷新纪录,中国空间站从规划一步步变为现实,成为“太空中最闪亮的星”。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升空,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神舟十三号任务率先创下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半年的新纪录。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成为中国首个在轨驻留时间超过200天的航天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