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财经科创
上海建设数十家新型研发机构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俞陶然 发布时间:2021-01-02 21:37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十三五”时期,上海布局建设了数十家新型研发机构。其中,近10家机构瞄准人工智能、量子科学、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它们是事业单位,但与传统事业单位不同,在体制机制上试点“三不一综合”,即不定行政级别、不定编制、不受岗位设置和工资总额限制,实行综合预算管理。还有15家机构围绕本市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运营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它们是企业,但与大多数企业不同,其业务是研发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提供公共技术服务。

 

  走进“十四五”,这些与众不同的研发机构将进一步释放体制机制优势,激发科学家创新活力,成为强化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的重要力量。

 

  充裕资助+充分自主权

 

  位于西岸智塔40层、41层的上海期智研究院,是一家事业单位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上海西岸环境优美,而且要打造成人工智能和艺术融合的地方,这种跨界融合肯定会产生令人兴奋的灵感火花。”图灵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说。

 

  去年成立的上海期智研究院,如今已汇聚4位两院院士、20多位科学家和一批来自高校的青年人才,在人工智能、现代密码学、高性能计算系统、量子计算及量子人工智能、物理器件与计算、生物智能等6个前沿领域开展研究。根据上海科改“25条”,市科委对期智研究院进行“机构式资助”,即对科研机构给予稳定经费支持,其科研人员不必费时费力申请竞争性项目,可以在资金充裕的环境中潜心研究、探索科学前沿的“无人区”。

 

  与传统事业单位相比,期智研究院在经费使用上有更大的灵活度。“我们列出了负面清单,支持研究院围绕既定的目标任务,根据科研活动实际需要,将财政经费用于人员、设备、试验、交流等方面,具体如何使用由研究院自主决定。”市科委基础处处长宋扬说。这种自主权给予科学家充分的信任,也是对在竞争性项目之外支持基础研究的路径探索。

 

  按照期智研究院设定的目标,10年后将成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的创新策源地,力争与全球排名前五的人工智能研究机构比肩。

 

  让机器像人一样做复杂决策

 

  “90后”科学家吴翼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姚班”,去年9月入职期智研究院。“我现在上海、北京两头跑,因为我还是清华大学助理教授。”小伙子告诉记者。

 

  他的研究方向是强化学习,这种人工智能算法用于解决决策问题,希望有朝一日让机器在多步骤操作中像人一样做复杂决策。“AlphaGo就采用了强化学习算法,因为下围棋需要很多步骤,每一步棋无所谓对错,但都是为了最终能赢。”吴翼解释说,“目前,人工智能已经能在所有棋牌游戏、电子游戏中达到或超越人类顶尖选手水平,但在很多复杂场景中还是远不如人。”

 

  能否开发出一个通用强化学习决策平台,让机器在各种场景中都能做出智能决策?这就是吴翼在期智研究院带队研发的项目。这个项目的执行期是3年,他不必申请政府的竞争性项目,就能获得足够的资金,用来招聘科研和工程人员、购买计算集群等设备。他的团队现有4人,其中两人是“学士后研究员”,他们本科毕业后未能顺利赴美留学,于是选择师从吴翼开展前沿研究。“我们力争2021年底给出漂亮的Demo(展示样品),2022年让通用强化学习决策平台有落地应用,2023年应用于多个场景,如自动驾驶、工业机器人和智能诊断。”

 

  打造全球最快核酸检测仪器

 

  陈昌博士也是一位青年科学家,在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任副总工程师。去年5月,陈昌带领团队创立了上海驷格生物公司。鼓励科研人员在职创业、孵化高技术企业,是微技术工研院的一大功能。在已孵化出的十余家企业中,驷格生物颇为特殊,它是科技抗疫的产物。

 

  新冠疫情暴发后,陈昌提出了将硅基芯片技术用于核酸检测的构想。他曾在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工作,知道这家顶尖科研机构在硅基超快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领域做过研究。在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微技术工研院很快与imec签署了合作协议。5月初,“微纳芯片变温核酸扩增分析仪”入选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应急项目。如今,这款仪器已经问世,有望今年一季度获批上市。“它将成为全球市场上最快的PCR核酸检测产品之一。”陈昌自信地说。

 

  “十三五”时期,功能型平台的共性技术服务和产业培育功能加快显现。据市科委统计,15家功能型平台已集聚人才2000余名,服务企业2300余家,累计实现服务收入超过15.5亿元,孵化企业219家,集聚312家企业在相关园区落户,撬动社会投资和培育产业规模达92亿元。展望“十四五”,这类新型研发机构有望推动浦东生物医药、嘉定传感器与物联网、临港智能制造、青浦北斗导航、宝山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为高端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责任编辑:谢经雷审核:戴靖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上海建设数十家新型研发机构
来源:解放日报 2021-01-02 21:37:51
      “十三五”时期,上海布局建设了数十家新型研发机构。其中,近10家机构瞄准人工智能、量子科学、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它们是事业单位,但与传统事业单位不同,在体制机制上试点“三不一综合”,即不定行政级别、不定编制、不受岗位设置和工资总额限制,实行综合预算管理。还有15家机构围绕本市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运营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它们是企业,但与大多数企业不同,其业务是研发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提供公共技术服务。 走进“十四五”,这些与众不同的研发机构将进一步释放体制机制优势,激发科学家创新活力,成为强化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的重要力量。 充裕资助+充分自主权 位于西岸智塔40层、41层的上海期智研究院,是一家事业单位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上海西岸环境优美,而且要打造成人工智能和艺术融合的地方,这种跨界融合肯定会产生令人兴奋的灵感火花。”图灵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说。 去年成立的上海期智研究院,如今已汇聚4位两院院士、20多位科学家和一批来自高校的青年人才,在人工智能、现代密码学、高性能计算系统、量子计算及量子人工智能、物理器件与计算、生物智能等6个前沿领域开展研究。根据上海科改“25条”,市科委对期智研究院进行“机构式资助”,即对科研机构给予稳定经费支持,其科研人员不必费时费力申请竞争性项目,可以在资金充裕的环境中潜心研究、探索科学前沿的“无人区”。 与传统事业单位相比,期智研究院在经费使用上有更大的灵活度。“我们列出了负面清单,支持研究院围绕既定的目标任务,根据科研活动实际需要,将财政经费用于人员、设备、试验、交流等方面,具体如何使用由研究院自主决定。”市科委基础处处长宋扬说。这种自主权给予科学家充分的信任,也是对在竞争性项目之外支持基础研究的路径探索。 按照期智研究院设定的目标,10年后将成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的创新策源地,力争与全球排名前五的人工智能研究机构比肩。 让机器像人一样做复杂决策 “90后”科学家吴翼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姚班”,去年9月入职期智研究院。“我现在上海、北京两头跑,因为我还是清华大学助理教授。”小伙子告诉记者。 他的研究方向是强化学习,这种人工智能算法用于解决决策问题,希望有朝一日让机器在多步骤操作中像人一样做复杂决策。“AlphaGo就采用了强化学习算法,因为下围棋需要很多步骤,每一步棋无所谓对错,但都是为了最终能赢。”吴翼解释说,“目前,人工智能已经能在所有棋牌游戏、电子游戏中达到或超越人类顶尖选手水平,但在很多复杂场景中还是远不如人。” 能否开发出一个通用强化学习决策平台,让机器在各种场景中都能做出智能决策?这就是吴翼在期智研究院带队研发的项目。这个项目的执行期是3年,他不必申请政府的竞争性项目,就能获得足够的资金,用来招聘科研和工程人员、购买计算集群等设备。他的团队现有4人,其中两人是“学士后研究员”,他们本科毕业后未能顺利赴美留学,于是选择师从吴翼开展前沿研究。“我们力争2021年底给出漂亮的Demo(展示样品),2022年让通用强化学习决策平台有落地应用,2023年应用于多个场景,如自动驾驶、工业机器人和智能诊断。” 打造全球最快核酸检测仪器 陈昌博士也是一位青年科学家,在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任副总工程师。去年5月,陈昌带领团队创立了上海驷格生物公司。鼓励科研人员在职创业、孵化高技术企业,是微技术工研院的一大功能。在已孵化出的十余家企业中,驷格生物颇为特殊,它是科技抗疫的产物。 新冠疫情暴发后,陈昌提出了将硅基芯片技术用于核酸检测的构想。他曾在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工作,知道这家顶尖科研机构在硅基超快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领域做过研究。在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微技术工研院很快与imec签署了合作协议。5月初,“微纳芯片变温核酸扩增分析仪”入选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应急项目。如今,这款仪器已经问世,有望今年一季度获批上市。“它将成为全球市场上最快的PCR核酸检测产品之一。”陈昌自信地说。 “十三五”时期,功能型平台的共性技术服务和产业培育功能加快显现。据市科委统计,15家功能型平台已集聚人才2000余名,服务企业2300余家,累计实现服务收入超过15.5亿元,孵化企业219家,集聚312家企业在相关园区落户,撬动社会投资和培育产业规模达92亿元。展望“十四五”,这类新型研发机构有望推动浦东生物医药、嘉定传感器与物联网、临港智能制造、青浦北斗导航、宝山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为高端产业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