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助力。十九年来,浙江省常山县坚持狠抓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构建了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让“订单式”精准育才为乡村振兴赋能。
一、一张培训券,一系列配套措施,掀起农民培训大热潮
为了改变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缺乏专业技能的突出问题,常山县成立了“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实施领导小组,并制定出台常山县《关于深入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的意见》。为吸引农民主动参与培训,在2003年初,常山县在全国首创劳务“培训券”制度,对农村后备劳动力(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党员干部、本地企业用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等实行免费培训,同时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确保“培训券”制度落到实处,做到精准培训:一是出台了经费安排、“培训券”制作、发放与结算、培训质量考核等一整套管理制度;二是同步建立全县劳动力人力资源数据库,并按培训意向形成“一户一档”,确保精准培训;三是与就业订单相结合,通过与外地及“山海协作”县市劳动部门联系,有组织地输出劳动力,帮助农民就业。2003年至2007年间,全县共培训超过五万人,掀起了农民培训的大热潮。
二、一系列新政策,整合培训资源,打造“常山出品”品牌竞争力
2008年,为顺应人才需求的发展,实现农民培训从适应性向战略性、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提升农民培训水平,常山县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民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常山县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文件,为农民创业创新提供保障。同时又在培训内容上做足了文章:一是启动了以“农民提升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农民培训,培训课程内容从原来的以三项领域为主拓展到近十项领域,培训时间从短期培训延长到中长期培训,培训补助也大大提高;二是加大财政投入,整合全县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在已有的培训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园区、企业、科研机构和其它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培训。全县涌现了保姆、保安、保绿、建筑、服装等20多个劳务输出专业村,“常山出品”成为劳动力市场上响当当的品牌,增强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竞争力,带动农村收入水平直线上升。
三、一所农民学校,一系列“乡土学院”,打造“六化”农民培训体系,助力乡村振兴
2013年以来,面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结构发生变化,常山审时度势,率先成立农民学校,为农民提供了更加精准、更具有针对性的菜单式培训课程进行选择,同时,依托省内大专院校,按照“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开展中高级实用人才项目培训,拓宽农民致富思路,增强创业就业本领,带动更多农民增收。常山县还先后成立了常山阿姨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工匠学院、村播学院、村党支部书记学院、民办技工学校等一系列专业“乡土学院”和学校,逐步推动农民培训工作向系统化、全员化、精准化、分众化、特色化、数字化发展,打造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专业化的培训带来了人才集聚,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系统化的培训凝聚更多产业致富带头人,共同形成了“雁群效应”,让乡村振兴向着深水区持续推进。(林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