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专题
以农文旅深度融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宋志明 发布时间:2025-08-19 10:07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传媒矩阵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融合农文旅”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要充分发挥农文旅融合的综合效应,筑牢组织根基、激活产业动能、汇聚乡土人才,让乡村在融合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书写乡村全面振兴崭新篇章。


  建强“红色堡垒”,筑牢融合发展组织根基。党组织的“根”扎得愈深,农文旅融合的“干”才能长得愈壮。要坚持把组织建设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以农文旅产业链组织体系为核心,构建全域覆盖的融合发展组织网络。链上建组织。有机“串联”家庭农场、合作社、文旅企业等多方主体,成立新农人联合党支部,建立农文旅产业链党委,推进基层组织由“分散运行”向“融合共进”转变、产业发展由“单兵作战”向“抱团出击”转变、经济模式由“地块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变,破除发展壁垒,实现“党建链”与“产业链”深度嵌合。阵地上能级。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振兴大讲堂、元宇宙·党建数智空间等特色载体,组建“益企惠农”红色专员队伍下沉一线,聚焦项目开发、种植生产、产品营销和技术瓶颈等发展难题,把规划联建、技术结对、直播助农、院校合作等党群服务送到发展最前沿,打通农文旅联动融合发展“最后一公里”。机制促联动。推行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机制,通过党员牵头“问诊”、企业农户“点单”、街道统筹“派单”、部门协同“接单”,推动供需衔接,为农文旅企业提供专业化指导、细致化服务。


  激活“发展动能”,构建融合发展产业生态。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要立足“农”的底色、“文”的亮色、“旅”的增色,以农文旅融合为路径、业态创新为抓手,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做强科技绿色基底。深化与高校院所合作,组建“红链智库”,建设一批科技小院,将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农产品种植,通过品种改良、智能种植、产业链条上下延伸,催生出农村电商、定制农业等新型业态,“品种、产品、品牌”三位一体升级,不断提升农业价值链,“鸿山葡萄”“从心大米”“等“土特产”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饽饽”。做活乡土文化文章。将党员干部打造为文旅宣传体验官,善用网络直播、社媒专栏等新兴平台讲好新时代的乡土故事,发行文旅套票和定制公交专线,建成一批本土文化地标,推出一批非遗主题VR体验项目,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乡村记忆“留得住”,出圈更出彩。做优文旅融合业态。实施“数字游民村落”建设计划,成立“乡村主理人学院”,汇聚农业管理、旅游服务、文化创意、创业辅导、政策资源、办公空间等要素,引领带动各类发展资源向乡村流动,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三链融合的农文旅发展新生态,激活乡村全面振兴新动能。


  汇聚“人才活水”,夯实融合发展智力支撑。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要素。要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让各类人才在农文旅融合的舞台上各展其长、各尽其能。靶向引才。优化引才机制,描画乡村人才需求地图,细化用人目标与要求,人才政策上下贯通,完善“柔性引才”机制,用好“候鸟专家”“周末工程师”“两栖型学者”等人才;立足产业项目,灵活采用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方式,吸引专家团队走进田间地头“把脉问诊”,确保人才贡献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精心育才。常态开展“新农人”培育工程,通过技能培训、学历提升、创业扶持等多种方式,挖掘并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举办乡村振兴大擂台,评选农文旅产业带头人,党员导师一对一指导推动优质品牌孵化,推动形成“培育一个、带动一片”的示范效应。用心留才。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围绕工伤保险、子女入学、技能培训等急难愁盼问题,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诉求响应直通车,做到“政策找人、服务上门”,推动服务供给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既有获得感,更有归属感,让“人才活水”真正滋养出乡村全面振兴的繁茂森林。


  (无锡鸿山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书记、管理办公室主任,新吴区鸿山街道党工委书记 宋志明)

责任编辑:夏天审核:张珺洁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以农文旅深度融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25-08-19 10:07:4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融合农文旅”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要充分发挥农文旅融合的综合效应,筑牢组织根基、激活产业动能、汇聚乡土人才,让乡村在融合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书写乡村全面振兴崭新篇章。建强“红色堡垒”,筑牢融合发展组织根基。党组织的“根”扎得愈深,农文旅融合的“干”才能长得愈壮。要坚持把组织建设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以农文旅产业链组织体系为核心,构建全域覆盖的融合发展组织网络。链上建组织。有机“串联”家庭农场、合作社、文旅企业等多方主体,成立新农人联合党支部,建立农文旅产业链党委,推进基层组织由“分散运行”向“融合共进”转变、产业发展由“单兵作战”向“抱团出击”转变、经济模式由“地块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变,破除发展壁垒,实现“党建链”与“产业链”深度嵌合。阵地上能级。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振兴大讲堂、元宇宙·党建数智空间等特色载体,组建“益企惠农”红色专员队伍下沉一线,聚焦项目开发、种植生产、产品营销和技术瓶颈等发展难题,把规划联建、技术结对、直播助农、院校合作等党群服务送到发展最前沿,打通农文旅联动融合发展“最后一公里”。机制促联动。推行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机制,通过党员牵头“问诊”、企业农户“点单”、街道统筹“派单”、部门协同“接单”,推动供需衔接,为农文旅企业提供专业化指导、细致化服务。激活“发展动能”,构建融合发展产业生态。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要立足“农”的底色、“文”的亮色、“旅”的增色,以农文旅融合为路径、业态创新为抓手,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做强科技绿色基底。深化与高校院所合作,组建“红链智库”,建设一批科技小院,将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农产品种植,通过品种改良、智能种植、产业链条上下延伸,催生出农村电商、定制农业等新型业态,“品种、产品、品牌”三位一体升级,不断提升农业价值链,“鸿山葡萄”“从心大米”“等“土特产”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饽饽”。做活乡土文化文章。将党员干部打造为文旅宣传体验官,善用网络直播、社媒专栏等新兴平台讲好新时代的乡土故事,发行文旅套票和定制公交专线,建成一批本土文化地标,推出一批非遗主题VR体验项目,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乡村记忆“留得住”,出圈更出彩。做优文旅融合业态。实施“数字游民村落”建设计划,成立“乡村主理人学院”,汇聚农业管理、旅游服务、文化创意、创业辅导、政策资源、办公空间等要素,引领带动各类发展资源向乡村流动,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三链融合的农文旅发展新生态,激活乡村全面振兴新动能。汇聚“人才活水”,夯实融合发展智力支撑。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要素。要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让各类人才在农文旅融合的舞台上各展其长、各尽其能。靶向引才。优化引才机制,描画乡村人才需求地图,细化用人目标与要求,人才政策上下贯通,完善“柔性引才”机制,用好“候鸟专家”“周末工程师”“两栖型学者”等人才;立足产业项目,灵活采用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方式,吸引专家团队走进田间地头“把脉问诊”,确保人才贡献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精心育才。常态开展“新农人”培育工程,通过技能培训、学历提升、创业扶持等多种方式,挖掘并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举办乡村振兴大擂台,评选农文旅产业带头人,党员导师一对一指导推动优质品牌孵化,推动形成“培育一个、带动一片”的示范效应。用心留才。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围绕工伤保险、子女入学、技能培训等急难愁盼问题,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诉求响应直通车,做到“政策找人、服务上门”,推动服务供给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既有获得感,更有归属感,让“人才活水”真正滋养出乡村全面振兴的繁茂森林。(无锡鸿山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书记、管理办公室主任,新吴区鸿山街道党工委书记宋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