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专题
红色历史“活”起来 道德坑村“晚间课堂”首展大思政课育人成果
    来源:周口网 发布时间:2025-07-28 11:08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传媒矩阵平台

  7月21日晚,宝山镇道德坑村的露天剧场灯火通明,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原创情景剧《调转枪口》的演出正在进行,“家家是病房、户户有伤员”的冀热察后方医院历史场景徐徐展现在村民眼前。这场演出,正是北京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落户道德坑村后的首个成果展演,借助基地特色“晚间课堂”,让红色历史“活”起来,通过“大思政课”的创新实践为乡村振兴持续赋能。


  从史料到剧场


  “我们走访了村里的老党员,听他们讲父辈救治伤员的故事,剧中村民们自发腾出房屋、省下口粮救治伤员的情节就来自村民李大爷家的亲身经历。”参演学生指着剧本里的细节介绍。为了创排《调转枪口》,首都师范大学的师生们用一周时间扎根道德坑村,踏访冀热察后方医院遗址,翻阅村史展览馆留存的文字史料,在村民炕头记录下“一口干粮分着吃、一碗热汤送伤员”的军民鱼水情。


  “展厅里的文字是静态的,而村民的讲述让历史有了温度。”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郎琦认为,情景剧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堂深刻的思政课,学生们将史料转化为台词,把故事凝练成情节,让后方医院的红色历史变成可感可知的舞台场景。这种“沉浸式”的创作过程,有助于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军民情深”的分量。


  从演出到共鸣


  在道德坑村的“晚间课堂”,这样的演出从不是学生们的单向输出。演出结束后,方才看得仔细认真的村民们由观众变成了“评委”,他们围坐在一起,从历史真实性、情感共鸣度等方面提出建议、参与点评,让教育在互动中深化。作为道德坑村革命历史的见证者和传承人,村民们在交流中回顾着村庄的往事,这些带着烟火气的亲身经历,让村头巷尾的红色印记从史料里走出来,变成学生们听得进、记得住的鲜活教材。“晚间课堂”的“讲-演-评”模式将村校互动形成闭环,把村民们变成大思政课最生动的“活注脚”,也让革命历史在代代相传中永葆温度与活力。


  目前,这一特色模式已成为道德坑村大思政课教育基地的“标配”。如今的“晚间课堂”开放剧目点单,北京舞蹈学院的《让娘再送你一程》《一碗羊汤》、中国戏曲学院的《深山沟里的红色医院》等多部以道德坑后方医院为背景的作品在这里扎根,来访团队可自选演绎剧目,并在与村民们的访谈交流中,让大思政课的教育内容入脑入心。


  从成果到样板


  作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揭牌后的首个成果,《调转枪口》的展演不仅是一次学生风采展示,更立起了“校地协同育人”的样板。此前,道德坑村已撬动50余所高校资源,而“晚间课堂”正成为资源转化的核心平台:学生们带着课题来,带着作品走,并留下能够扎根乡村、带动发展的研究成果。


  “我们将从打磨思政‘金课’、共建‘户外课堂’、推动双向赋能三方面推动‘村校联’品牌建设。希望‘晚间课堂’既出思政成果,又育乡村文化。”宝山镇有关负责人介绍道,除情景剧外,村歌《红色家园道德坑》等作品已融入道德坑村文化生活,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精神食粮”。此次《调转枪口》演出后,也将纳入“晚间课堂”剧目库,供后续来访团队排演,让红色故事在不同的演绎中焕发新活力。


  如今,道德坑村的红色沃土上,“晚间课堂”正以“冒热气”“接地气”的形式让大思政课“活”起来。随着更多高校加入“村校联”品牌建设,这场扎根深山的红色教育实践,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更让革命精神在沉浸式体验与深度交流中,成为照亮青年成长与乡村发展的“精神火炬”。


  (广告)

责任编辑:唐珩审核:高海仙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来源:周口网 2025-07-28 11:08:28
      7月21日晚,宝山镇道德坑村的露天剧场灯火通明,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原创情景剧《调转枪口》的演出正在进行,“家家是病房、户户有伤员”的冀热察后方医院历史场景徐徐展现在村民眼前。这场演出,正是北京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落户道德坑村后的首个成果展演,借助基地特色“晚间课堂”,让红色历史“活”起来,通过“大思政课”的创新实践为乡村振兴持续赋能。从史料到剧场“我们走访了村里的老党员,听他们讲父辈救治伤员的故事,剧中村民们自发腾出房屋、省下口粮救治伤员的情节就来自村民李大爷家的亲身经历。”参演学生指着剧本里的细节介绍。为了创排《调转枪口》,首都师范大学的师生们用一周时间扎根道德坑村,踏访冀热察后方医院遗址,翻阅村史展览馆留存的文字史料,在村民炕头记录下“一口干粮分着吃、一碗热汤送伤员”的军民鱼水情。“展厅里的文字是静态的,而村民的讲述让历史有了温度。”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郎琦认为,情景剧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堂深刻的思政课,学生们将史料转化为台词,把故事凝练成情节,让后方医院的红色历史变成可感可知的舞台场景。这种“沉浸式”的创作过程,有助于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军民情深”的分量。从演出到共鸣在道德坑村的“晚间课堂”,这样的演出从不是学生们的单向输出。演出结束后,方才看得仔细认真的村民们由观众变成了“评委”,他们围坐在一起,从历史真实性、情感共鸣度等方面提出建议、参与点评,让教育在互动中深化。作为道德坑村革命历史的见证者和传承人,村民们在交流中回顾着村庄的往事,这些带着烟火气的亲身经历,让村头巷尾的红色印记从史料里走出来,变成学生们听得进、记得住的鲜活教材。“晚间课堂”的“讲-演-评”模式将村校互动形成闭环,把村民们变成大思政课最生动的“活注脚”,也让革命历史在代代相传中永葆温度与活力。目前,这一特色模式已成为道德坑村大思政课教育基地的“标配”。如今的“晚间课堂”开放剧目点单,北京舞蹈学院的《让娘再送你一程》《一碗羊汤》、中国戏曲学院的《深山沟里的红色医院》等多部以道德坑后方医院为背景的作品在这里扎根,来访团队可自选演绎剧目,并在与村民们的访谈交流中,让大思政课的教育内容入脑入心。从成果到样板作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揭牌后的首个成果,《调转枪口》的展演不仅是一次学生风采展示,更立起了“校地协同育人”的样板。此前,道德坑村已撬动50余所高校资源,而“晚间课堂”正成为资源转化的核心平台:学生们带着课题来,带着作品走,并留下能够扎根乡村、带动发展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从打磨思政‘金课’、共建‘户外课堂’、推动双向赋能三方面推动‘村校联’品牌建设。希望‘晚间课堂’既出思政成果,又育乡村文化。”宝山镇有关负责人介绍道,除情景剧外,村歌《红色家园道德坑》等作品已融入道德坑村文化生活,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精神食粮”。此次《调转枪口》演出后,也将纳入“晚间课堂”剧目库,供后续来访团队排演,让红色故事在不同的演绎中焕发新活力。如今,道德坑村的红色沃土上,“晚间课堂”正以“冒热气”“接地气”的形式让大思政课“活”起来。随着更多高校加入“村校联”品牌建设,这场扎根深山的红色教育实践,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更让革命精神在沉浸式体验与深度交流中,成为照亮青年成长与乡村发展的“精神火炬”。(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