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专题
福建江夏学院法学院:传承中华文脉,法护文化瑰宝
    来源:国企网 发布时间:2025-07-14 17:05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传媒矩阵平台

  7月8日至9日,福建江夏学院法学院“青榕”基层服务践行团开启了一场融合历史溯源与传承思考的文化考察之旅。团队先后走访南靖县东溪窑博物馆、东溪窑遗址及漳州市林语堂纪念馆,在文物、遗迹与文字中触摸历史温度,探寻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东溪窑博物馆:瓷韵中触摸千年传承


  “青榕”基层服务践行团的队员们满怀期待,在讲解员的引领下踏入这座承载着“海上丝绸之路”记忆的场馆——东溪窑博物馆。从入门处的巨型东溪窑全景沙盘,到展厅两侧按年代陈列的瓷器序列,队员们的目光被一件件珍品牵引,仿佛穿越回明清时期窑烟鼎盛的岁月。


7b1ae3bc681234409e488e4dd337a6c9.jpg


  展厅深处,一组“铁锈花”瓷碗格外引人注目。碗身的褐色花纹如泼墨般自由舒展,既带着山野的粗犷,又藏着工匠的巧思。“这是东溪窑独有的装饰技法,用当地铁矿料调配釉色,入窑后经高温窑变形成自然纹理。”讲解员的话语让队员们恍然大悟,原来每件瓷器的纹饰都是人与自然对话的痕迹。在互动展区,队员们还尝试通过电子屏模拟绘制青花图案,亲身体验传统纹饰设计的精妙。大家纷纷表示,这些珍贵技艺的传承,既需要匠人坚守,也离不开法律对非遗技艺的保护与激励。


7274dc9fef5c9a70b65ec2635f3a79ba.jpg


0f7ccab6b48a8fd09e409818604a9e71.jpg


  博物馆的“传承者档案”展区里,一张张老窑工的黑白照片讲述着技艺延续的故事,让队员们深受触动。“这些老匠人是活的历史书。”实践队员游同学在参观笔记中写道,“保护文化遗产,不仅要守护器物,更要留住这些珍贵的技艺记忆,而法律正是这些记忆得以延续的坚实后盾。”


  东溪窑遗址:窑火余光里的考察实践


  博物馆参观结束后,实践队深入东溪窑遗址寻根溯源。远远望去,几座龙窑的残基如卧龙般伏在山坡上,窑壁的红烧土在阳光下泛着暗红光泽。沿着竹林小路,队员们放慢脚步,手持记录本和相机,仔细观察遗址的保存状况,并不时交流着对遗址保护范围划定的看法,联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关于遗址保护的具体条款。


665b778a6a461dad65a6105dabf23f3e.jpg


  在遗址核心区,队员们认真聆听工作人员的讲解,仿佛与数百年前的工匠完成了一场跨时空对话。大家还重点考察了古窑作坊遗址里的石制练泥槽、拉坯转盘,详细记录其结构特点,探讨如何通过法律手段规范遗址周边的生产活动,避免人为破坏。


0c7254edb582eef6c2716101a4e57add.jpg


b7e3e07a8bf589ef389469b007d28a8c.jpg


  考察过程中,队员们还拍摄了“青马学员说”系列短视频。镜头前,队员们手持瓷片残件,结合实地所见,向网友介绍东溪窑遗址的历史价值与保护现状,呼吁大家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每一处遗址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法律为它们筑起了防护网,而我们青年更要成为这道防线的守护者。”


  漳州市林语堂纪念馆:笔墨间的文化根脉


  7月9日上午,实践队来到漳州市林语堂纪念馆,拾级而上,踏入纪念馆的木门,一股浸润着书香的气息扑面而来。这座以闽南传统建筑风格打造的纪念馆,系统展现了林语堂的一生与他的文化贡献。队员们注意到,馆内对林语堂著作的陈列与展示,处处体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对文化成果的尊重与保护。


001fac5198a7f1220e6a0bbbb6e90139.jpg


  “著作展示厅”内,整齐陈列着林语堂不同时期的著作版本,从早期的《吾国与吾民》到晚年的《红楼梦》英译本,泛黄的书页间凝结着他对中西文化的深刻洞察。展柜中,一份《生活的艺术》手稿复印件尤为珍贵,上面的批注密密麻麻,既有对“闲适哲学”的阐释,也有对传统茶道、插花技艺的独到见解。大家认为,这些文化著作的传播与传承,离不开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障,让优秀思想得以跨越时空影响后人。


f8012f9d4a03e1bd47396d6548e5a061.jpg


10fe0014580dfc6d8d287aa5dd0c31a2.jpg


  据悉,纪念馆每年都会举办“系列嘉年华”活动,通过诵读会、书画展等活动,让更多人感受林语堂先生的文化理念。临行前,队员们纷纷表示:“愿如林语堂般,做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更要以法律为盾,为文化传承保驾护航。”


  从东溪窑的瓷土芬芳到林语堂纪念馆的笔墨书香,“青榕”践行团在一天的考察中,深切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穿越时空的力量,也对文化遗产的法治保护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队员们表示,将把此次所见所闻转化为实践动力,协助当地整理非遗口述史、策划文化传承主题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漳州海丝文化与人文精神的深厚底蕴。


(广告)

责任编辑:夏天审核:张珺洁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来源:国企网 2025-07-14 17:05:24
      7月8日至9日,福建江夏学院法学院“青榕”基层服务践行团开启了一场融合历史溯源与传承思考的文化考察之旅。团队先后走访南靖县东溪窑博物馆、东溪窑遗址及漳州市林语堂纪念馆,在文物、遗迹与文字中触摸历史温度,探寻文化传承的新路径。东溪窑博物馆:瓷韵中触摸千年传承“青榕”基层服务践行团的队员们满怀期待,在讲解员的引领下踏入这座承载着“海上丝绸之路”记忆的场馆——东溪窑博物馆。从入门处的巨型东溪窑全景沙盘,到展厅两侧按年代陈列的瓷器序列,队员们的目光被一件件珍品牵引,仿佛穿越回明清时期窑烟鼎盛的岁月。展厅深处,一组“铁锈花”瓷碗格外引人注目。碗身的褐色花纹如泼墨般自由舒展,既带着山野的粗犷,又藏着工匠的巧思。“这是东溪窑独有的装饰技法,用当地铁矿料调配釉色,入窑后经高温窑变形成自然纹理。”讲解员的话语让队员们恍然大悟,原来每件瓷器的纹饰都是人与自然对话的痕迹。在互动展区,队员们还尝试通过电子屏模拟绘制青花图案,亲身体验传统纹饰设计的精妙。大家纷纷表示,这些珍贵技艺的传承,既需要匠人坚守,也离不开法律对非遗技艺的保护与激励。博物馆的“传承者档案”展区里,一张张老窑工的黑白照片讲述着技艺延续的故事,让队员们深受触动。“这些老匠人是活的历史书。”实践队员游同学在参观笔记中写道,“保护文化遗产,不仅要守护器物,更要留住这些珍贵的技艺记忆,而法律正是这些记忆得以延续的坚实后盾。”东溪窑遗址:窑火余光里的考察实践博物馆参观结束后,实践队深入东溪窑遗址寻根溯源。远远望去,几座龙窑的残基如卧龙般伏在山坡上,窑壁的红烧土在阳光下泛着暗红光泽。沿着竹林小路,队员们放慢脚步,手持记录本和相机,仔细观察遗址的保存状况,并不时交流着对遗址保护范围划定的看法,联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关于遗址保护的具体条款。在遗址核心区,队员们认真聆听工作人员的讲解,仿佛与数百年前的工匠完成了一场跨时空对话。大家还重点考察了古窑作坊遗址里的石制练泥槽、拉坯转盘,详细记录其结构特点,探讨如何通过法律手段规范遗址周边的生产活动,避免人为破坏。考察过程中,队员们还拍摄了“青马学员说”系列短视频。镜头前,队员们手持瓷片残件,结合实地所见,向网友介绍东溪窑遗址的历史价值与保护现状,呼吁大家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每一处遗址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法律为它们筑起了防护网,而我们青年更要成为这道防线的守护者。”漳州市林语堂纪念馆:笔墨间的文化根脉7月9日上午,实践队来到漳州市林语堂纪念馆,拾级而上,踏入纪念馆的木门,一股浸润着书香的气息扑面而来。这座以闽南传统建筑风格打造的纪念馆,系统展现了林语堂的一生与他的文化贡献。队员们注意到,馆内对林语堂著作的陈列与展示,处处体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对文化成果的尊重与保护。“著作展示厅”内,整齐陈列着林语堂不同时期的著作版本,从早期的《吾国与吾民》到晚年的《红楼梦》英译本,泛黄的书页间凝结着他对中西文化的深刻洞察。展柜中,一份《生活的艺术》手稿复印件尤为珍贵,上面的批注密密麻麻,既有对“闲适哲学”的阐释,也有对传统茶道、插花技艺的独到见解。大家认为,这些文化著作的传播与传承,离不开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障,让优秀思想得以跨越时空影响后人。据悉,纪念馆每年都会举办“系列嘉年华”活动,通过诵读会、书画展等活动,让更多人感受林语堂先生的文化理念。临行前,队员们纷纷表示:“愿如林语堂般,做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更要以法律为盾,为文化传承保驾护航。”从东溪窑的瓷土芬芳到林语堂纪念馆的笔墨书香,“青榕”践行团在一天的考察中,深切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穿越时空的力量,也对文化遗产的法治保护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队员们表示,将把此次所见所闻转化为实践动力,协助当地整理非遗口述史、策划文化传承主题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漳州海丝文化与人文精神的深厚底蕴。(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