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党课走出教室,与古镇的烟火气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近日,重庆理工大学“E学E行”电亮津心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在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开启的“行走中的微党课”宣讲活动,给出了生动答案——这场融合党建与文化传承的实践,让红色基因在行走中传承,让初心使命在实践中淬炼。
兵工精神: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
“此时此刻站在这里,我仿佛触摸到了兵工历史的脉搏。”实践团指导老师沈相姗站在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前,以一段深情话语开启了这堂微党课,话语间自然牵出了同样具有兵工背景的重庆理工大学。作为“兵工七子”之一,重庆理工大学的前身“国民政府兵工署第十一技工学校”在抗战烽火中诞生,“工以建国,技以利工” 的校训至今回响。提到此处,沈相姗动情地说:“今天,我们的学子在社区俯身家电维修,用电路知识守护老人的期盼,种种场景都是兵工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延续。”这段跨越百年的精神对话,让青年党员们深刻理解了“红色基因如何在实干中传承”。
历史印记:在文物旧址读懂初心
“触摸着张爷庙斑驳的砖墙,凝视着中等师范教育陈列馆里泛黄的课本,历史的回响在耳畔激荡。” 实践团党员王泽坤带领大家走进白沙镇的历史深处,在抗战遗址中探寻精神密码。作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张爷庙曾在抗战时期化身办学场所与临时医院,青砖灰瓦间仍能感受到当年众志成城的抗争气息;中等师范教育陈列馆里,“教育救国”的手稿与教具,诉说着先辈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赤诚。“这些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有温度的教材。”王泽坤的话语引发共鸣,让在场党员深刻体会到:个人的理想之光,只有融入国家发展的星河才会永不熄灭。
服务现场:让“为人民服务”落地生根
“当沾满稻谷壳的风扇重新转动,当接触不良的电路恢复畅通,‘为人民服务’不再是书本上的字句,而是居民脸上舒展的笑容,是那句朴实的‘多亏了你们’。” 实践团党员贺秋在高屋社区的义务维修现场,为大家上了一堂 “沾满烟火气” 的党课。她展示着维修记录里的细节:为独居老人加固松动的插座,给留守儿童讲解安全用电知识,帮小商户排查线路隐患……“这些看似琐碎的事,让我们懂得党员的价值,就藏在俯身服务的姿态里。” 这场 “行走的思政课”,让青年党员们真切感受到,把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群众的能力,就是 “知行合一” 最生动的诠释。
创新实践:从本土企业看担当传承
“江小白用老工艺酿出新味道的创新实践,恰如青年党员应有的姿态 —— 既要像匠人般深耕专业筑牢信仰之基,又要如开拓者般勇闯新域,让青春在服务国家发展中绽放光彩。” 实践团党员黄灿在江小白酒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分享着对 “守正创新” 的感悟。这家扎根白沙镇的企业,以传统酿酒工艺为根,用年轻化表达打开市场,更通过产业发展反哺家乡。黄灿说:“这启示我们,新时代的党员担当,既要守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本真,又要善用创新思维破解难题,在专业领域与基层实践中锤炼真本领。”
这场 “行走中的微党课”,是一次别开生面的精神洗礼。从兵工精神的传承到历史智慧的汲取,从服务群众的实践到创新担当的感悟,实践团成员们将理论学习转化为砥砺前行的动力。大家纷纷表示,将带着这份收获,在基层实践中续写忠诚与担当,让党建之花在青春奋斗中愈发绚烂。(杨娇 沈相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