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怀、亲自指导的重要事业,办好希望工程是共青团为党播种希望、呵护希望、培育希望、赓续希望的光荣使命。在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寄语希望工程,要求“共青团要把希望工程这项事业办得更好,努力为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寄语精神,近日,共青团中央在西安举办希望工程项目交流会,发出新时代新征程希望工程工作理念从偏重救助保障向全面发展支持转变,工作路径从物质帮扶为主向综合成长服务、精神关爱转变的鲜明信号,号召全团深入实施“希望伙伴计划”系列项目,聚焦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困境儿童等面临的学习生活成长难题,组织动员团干部、大学生志愿者、青少年事务社工、少先队辅导员等与困难青少年结对,通过书信交流、假日探访、课业辅导、校园活动、实践锻炼等持续且丰富多元的支持陪伴举措,着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希望工程陪伴行动项目服务体系,全方位助力困难青少年健康成长。
调研显示,情感陪伴与成长引导的不足已成为部分乡村青少年成长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源自山东希望工程的“希望小屋”作为“希望伙伴计划”框架下的重点项目,已经惠及2.2万余名乡村青少年,通过“学习生活空间提升+陪伴服务”新路径,点亮了他们心中的希望之光。
“非常感谢‘希望小屋’的志愿者叔叔阿姨们。从上小学起,他们一直给予我帮助,联系医院免费为我治疗,让我能够继续上学,为我打造干净、温馨的学习环境,每逢大考还会给我提供送考服务,让我感受到了来自党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温暖。”今年参加高考的“希望小屋”受助学生小燕(化名)如是说。
在全国各地,“希望小屋”“希望高中班”“希望故事汇”“心见未来”“牵手童行”“爱心暑托班”等一批“希望伙伴计划”项目,如同一颗颗希望的种子,通过长期持续、丰富多元的支持与陪伴,致力于助力青少年达成更加多元、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诠释着新时代新征程希望工程的使命与担当。
聚焦成长陪伴 拓展希望新内涵
25年前,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的28名初中毕业生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高中,却因为家境贫寒面临辍学。在希望工程的帮助下,28名优秀学子免费就读苍南县狮山高级中学“希望班”。2003年,“希望班”的同学们全部考上大学,如今已成为教师、医生、公务员、科研工作者……2022年3月,他们看到《习叔叔连续十二年资助我圆“读书梦”》的报道后,决定以“希望班”的名义,设立爱心基金,结对资助苍南县山区学校架起爱心互助和传递的桥梁。
在“希望伙伴计划”的陪伴下,“希望班”的学子们成长成才,如今他们接过希望的接力棒,继续书写与希望有关的故事。
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接官亭镇中心小学学生欣欣(化名)由于家庭环境特殊,从二年级就开始住校。以前他总是一个人在操场边上看高年级孩子打篮球,下了晚自习也不怎么说话,经常流眼泪说想爸爸妈妈。他的老师张亚兰说,“自从有了‘睡前故事’,孩子每晚听着故事睡觉,夜晚不再那么思念难熬了。”
张亚兰介绍的“睡前故事”,就是多个省级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实施的“希望故事汇”公益项目。目前,该项目已覆盖陕西、河北、河南、湖北、重庆、贵州、江西、山西等8个省(市),惠及2426所寄宿制学校,47万余名学生从中受益。
张亚兰表示:“这个项目通过给住校的孩子们播放睡前故事,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和社会适应能力。”
陪伴是最深情的爱。重庆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希望伙伴计划”框架下打造的“心见未来”项目,探索了另一种形式的陪伴,通过非标签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形式,将趣味运动与心理学理论相融合。在荣昌区,“陶的疗愈”将非遗陶艺与心理治愈结合;在沙坪坝区,“自然疗愈”在吸引青少年参与“森林冥想”活动的同时,也使心理健康教育走到青少年身边。
此外,适应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新需求新期待,希望工程的传统项目也进行了全面的优化升级。在希望小学建设基础上,拓展育人场景,探索“空间建设+陪伴服务”新路径;在传统“1+1”助学模式基础上,引入志愿者陪伴,构建“助学+陪伴”新模式。以场景化的陪伴服务,实现多层次、广覆盖的关爱帮扶,切实打通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最后一公里”……
实施牵手童行 延长希望新链条
“牵手童行”项目是“希望伙伴计划”助学模式升级转型的重要探索。项目以高校学生为志愿者招募重点,通过团委的有效组织,结合“三下乡”等社会实践,实现志愿者与困难青少年“一对一”结对陪伴。
“牵手童行”项目已在广东试点一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介绍:“这一年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见证了孩子们和志愿者的双向成长与变化。那些曾经胆怯的孩子们,逐渐变得自信,更愿意表达自己。大学生志愿者们亲眼目睹了爱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也实现了成长与进步。”
2024年6月,华南师范大学志愿者陈梓静与青年志愿者伙伴们一起走进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南丰镇中心小学,与70名困难小学生结对开始了爱和希望的旅程。
“小常像一只警惕的小刺猬,跟他聊天时,只是点头或摇头,很少开口,”陈梓静至今还记得第一次与结对学生小常(化名)见面时的情景。在她的用心陪伴下,小常逐渐爱上了充满魔法的科学,还表示以后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我从一名手足无措的新手小老师,逐渐成长为能够读懂孩子的知心大姐姐,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今后投身教育事业的决心。”陈梓静说。
“让一双双‘大眼睛’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我期待未来有更多人携手,点亮乡村孩子的希望之光!”来自岭南师范学院的朱瑛慈也有深刻的体会,她说:“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志愿服务是一场双向奔赴。”
据了解,以“牵手童行”“希望小屋”为重点开展的“希望伙伴计划”已进入推广阶段。未来2-3年内,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将联动企业、青年社会组织、高校等机构,计划招募志愿者不少于1万人,累计服务青少年不少于30万名,并为他们建立成长档案数据库。
丰富育人场景 构建希望新生态
——致力于更厚重的陪伴深度
助学育人、为党育人是根植于希望工程灵魂的初心使命。新时代新征程,铸魂育人的基因深深植根于希望工程的发展历程,也将贯穿于“希望伙伴计划”项目的始终。
每逢节假日,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五年级学生延佳萌就会到杨家岭革命旧址,为参观者讲述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战斗生活的故事。
“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故事,让我深刻理解了什么是延安精神,为什么要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延佳萌说,她要把延安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在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像延佳萌一样的“红领巾讲解员”有80多名。
同时,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用好《习近平和希望工程的故事》等生动教材,将希望工程思政课、希望工程一封信等融入“希望伙伴计划”项目中,讲好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关心关怀青少年的感人故事,增强青少年对领袖的衷心爱戴和坚定拥护,在陪伴中引导受助青少年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致力于更广泛的陪伴维度
在云南“希望高中班”,因父母离异、父亲重病而背负巨大压力的小罗(化名)曾是一个自卑、胆怯的少年。通过希望高中班连续三年资助和关爱,现在的他已经长成了一个阳光开朗的小伙子。“‘希望伙伴计划’的持续资助和关爱,点亮了我的人生,让我能够不负韶华,尽情绽放青春。”小罗感慨道。
在云南,已经开设了25个这样的“希望高中班”,累计陪伴2500余名学生度过高中生活,其中1500余人已经升入大学。
聚焦服务困难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作定位,为了让农村孩子拥抱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希望伙伴计划”提出了精准、集中和持续的新理念。通过与教育等有关部门共享数据,实现对陪伴对象的精准识别;通过希望班级、希望社团等陪伴载体,让受助学生在集体中相互鼓励、共同成长;通过建立受助学生成长档案,提供结对陪伴、跟踪陪伴等公益支持。
一起成长,一起发光。新时代新征程,希望工程正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不断丰富项目载体、创新动员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以“希望伙伴计划”实施为牵引,努力为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全力打造为党育人的政治工程、服务大局的民心工程,与时俱进的优质工程、社会信赖的诚信工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展现新担当、创造新业绩。(记者 周围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