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凸显。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面临着代际断层、传播渠道单一等挑战。在此背景下,王宁二胡无锡体验营以银龄艺术服务为切入点,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实践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双向促进的创新路径。本研究以该体验营为案例,分析其在银龄艺术服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实践价值,为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文化治理提供参考。
一、银龄艺术服务视角:老年人的艺术赋能与社会参与
1.1实践载体:艺术服务与老年人需求的精准对接
王宁二胡无锡体验营以“低门槛、高互动”为设计原则,构建了“自制二胡-故居演奏-音乐会展演”的完整实践链条。
案例:在无锡二胡工厂,老年学员亲历“选材-组装-调音”全流程,并最终在刘天华故居演奏自制二胡,实现了从技艺学习者到艺术参与者的身份转变。
作用:王宁提出的“玩中学”教学模式(如两两合奏、即兴创编与合作)降低了二胡演奏的技术门槛,激发了老年人的艺术兴趣。数据显示,92%的学员在体验营后会主动参与社区音乐活动以及集体音乐互动,艺术参与率显著提升。
1.2社会价值:艺术实践促进老年人的社会融入
体验营通过文化场景重构与社群协作,强化了老年人的社会归属感。
文化认同强化:在刘天华故居演奏《良宵》、在阿炳故居演绎《二泉映月》,老年学员通过沉浸式演奏唤醒地域文化记忆,文化认同感提升47%(基于口头问卷调查数据)。
社会关系重构:跨地域学员协作制琴、合奏,打破了老年人社交孤岛。例如,宁夏学员与浙江学员通过二胡制作结成“技艺伙伴”,社群网络覆盖率极大上升。
1.3心理健康干预:艺术活动的疗愈功能
音乐共情与艺术创作成为缓解老年人孤独感的有效手段。
案例:在天下第二泉,学员通过感悟《二泉映月》创作背景,结合二胡演奏表达情感,孤独感指数大幅下降。
机制:艺术活动的疗愈功能通过“感官刺激-情感表达-社会支持”三重路径实现,体现了银龄艺术服务的隐性价值。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角:活态传承与创新实践
2.1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参与式传承
体验营以“实操替代观摩”推动二胡制作技艺的活态传承。
技艺活化:老年学员在二胡工厂参与“选材-组装-调音”全流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从“口传心授”升级为“体验式传承”。数据显示,学员对二胡制作工艺的认知度全面提升。
模式创新:王宁引入现代合奏形式(如重奏、齐奏),突破二胡传统独奏模式,拓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边界。例如,学员在音乐会上以“二胡1声部+二胡2声部+二胡3声部”重奏形式演绎《鲜花调》,学生参与度大幅提升,学习成果转化率明显显现。
2.2文化空间的场景化激活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模式,体验营将历史场景转化为传承场域。
故居/名迹作为传承场域:在刘天华故居奏《良宵》、在阿炳故居演《二泉映月》,实现了历史场景与现代艺术的对话。例如,阿炳故居的沉浸式演奏使游客停留时间延长了一半,文化消费转化率明显提升。
空间赋能:文化空间的场景化激活增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仪式感,使学员成为“文化场景的共建者”。
2.3代际传承的银龄角色重构
老年学员通过社交媒体传播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银龄志愿者”。
案例:学员在抖音、微信视频号分享自制二胡视频、音乐会片段,累计播放量超5万次,其中60岁以上用户占比达74%。
角色转型:老年学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受众”转变为“传播主体”,打破了“传承人老龄化”困境,形成了“银龄带动银龄”的良性循环。
三、双向赋能:银龄服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协同机制
3.1资源整合:以艺术服务为纽带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体验营构建了“政府-企业-社群”三方协同的产业链。
政府支持:无锡文旅局提供政策指导,推动体验营顺利进行。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提供研究方向与研究场地,形成政策与理论的结合。
企业参与:二胡工厂提供技术指导与材料支持,学员手作二胡成为文创产品。
社群赋能:老年学员通过社群网络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范围,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银龄服务-文化消费”的闭环。
四、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王宁二胡无锡体验营通过“银龄艺术服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跨界融合,实现了老年人价值重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双重目标。其创新价值体现在:
提出“银龄非遗志愿者”概念,重构老年人在传承中的角色;
构建“艺术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社群经济”三位一体实践模型,为类似项目提供理论框架。
4.2建议
拓展社区化试点:在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如上海、北京)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银龄工坊”,形成规模化效应;
强化数字化赋能:开发线上二胡课程、VR故居演奏等数字化产品,扩大辐射范围;
完善政策支持:建议政府将“银龄艺术服务”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推动项目可持续发展。
五、创新点总计
5.1理论创新:提出“银龄非遗志愿者”概念,重新定义老年人在传承中的角色;
5.1模型创新:构建“艺术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社群经济”三位一体实践模型,为类似项目提供可复制的理论框架;
5.3实践创新:通过“沉浸式技艺实践+社群化传播”模式,实现非遗传承的代际突破。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