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专题
奏响“同心同向同行”育人强音——梧州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经验
    来源:党报头条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5-05-19 16:37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在新工科建设与课程思政改革深度融合的时代浪潮中,梧州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文化自信、科技自强”为引领,探索出一条“思政铸魂、技术深耕、传承创新”的育人新路径。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以其鲜明的“同心同向同行”育人模式,2022年获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一流本科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更通过精心设计的思政教育体系,塑造了一批批兼具工匠精神与文化自信的数字媒体技术人才。


  一、课程缘起:从技术传授到价值引领的转型之路


  2013年,随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设立,《WEB前端开发技术》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在梧州学院正式开设。课程初期,与许多工科专业课程一样,面临着“重技术轻人文”的普遍困境。“当时的教学主要聚焦于HTML、CSS、JavaScript等技术要点的讲解,虽然学生掌握了技能,但在作品创作中缺乏文化内涵和工程伦理意识。”课程负责人邸臻炜回忆道。


  转折点出现在2018年,随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课程团队开始重新思考工科专业课程的价值定位。“WEB前端不仅是代码编写,更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我们的学生未来设计的每一个网页、每一个交互界面,都在传递价值观念。”邸臻炜表示。基于这一认识,课程团队确立了“以数字为媒,讲好中国故事”的思政建设理念,开始探索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经过五年的持续建设,2022年该课程先后获评“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和“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相关教学成果获得广西教学成果二等奖。课程同时获得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全国二等奖、广西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省级一等奖、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入选高等院校数字化国际课程优质国际课程,展现了课程改革的显著成效。


  二、同心:构建“工程+艺术+思政”三维融合育人体系


  “同心”,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频共振,形成育人合力。《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提出了“工程技能与德艺兼备”的培养目标,将价值塑造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全过程。


  课程团队深入挖掘前端开发技术中的思政元素,提炼出“工程伦理、工匠精神、文化自信”三大思政核心。在工程伦理方面,通过网站备案流程、版权规范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在工匠精神方面,通过代码优化、用户体验设计等训练,培育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在文化自信方面,则引导学生运用前端技术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不是简单地在技术教学中‘贴标签’式地加入思政内容,而是寻找技术与人文的自然结合点。”课程组教师宫海晓介绍道。例如,在讲解CSS样式设计时,课程引入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留白”“对称”等概念;在响应式布局教学中,则通过“适老化”网页设计案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这种融合在学生的课程作品中得到了生动体现。2021级学生张忠德团队开发的“三星堆文化数字展厅”网站,巧妙运用CSS动画技术再现青铜器的纹饰之美;另一个学生小组则聚焦乡村振兴,为梧州六堡茶设计了一套电子商务前端界面,将茶文化元素与现代UI设计相融合。这些作品不仅技术扎实,更承载了文化传承的使命。


  三、同向:打造“三阶课堂”递进式育人路径


  “同向”,是指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使各教学环节的思政教育方向一致、循序渐进。《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创新构建了“基础课堂—训战课堂—企业课堂”三阶教学路径,形成递进式的育人链条。


  在基础课堂阶段(1-13周),课程采用“SPOC+PBL翻转课堂”模式,学生在线上学习基础知识,线下课堂则聚焦于项目实践和价值观引导。邸臻炜特别提到第7章“网站的测试与发布”的教学设计:“我们不仅教技术,还让学生调研网站版尾信息规范,理解网络空间治理的意义,许多学生课后主动为自己的作品申请ICP备案,这种责任意识的培养比单纯说教更有效。”


  进入训战课堂阶段(14-17周),课程与学科竞赛紧密结合,实施“以赛代考”。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综合性项目,作品直接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权威赛事。“竞赛不是终点,而是育人的载体。”课程组教师张俊杰说。在2023年的课程中,一个学生团队关注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开发的“适老化”网站获得了二等奖,团队成员张清清感慨:“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技术应该服务于人的需求,特别是弱势群体的需求。”


  最后的企业课堂阶段(18周),则通过校企合作将真实项目引入教学。企业导师不仅指导技术,还分享行业伦理案例。“曾有一位企业专家讲述因忽视无障碍设计而导致的法律纠纷,这比教材上的理论更有冲击力,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工程伦理的重要性。”邸臻炜回忆道。


  这种三阶递进的教学设计,确保了思政教育贯穿课程始终,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践行,层层深入。


  四、同行:“师生共践”拓展育人场域


  “同行”,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实践,将育人场域从课堂延伸到社会。《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构建了“课程-竞赛-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让思政教育落地生根。


  课程团队特别重视社会服务这一实践维度。团队为当地农产品电商平台优化前端界面;为梧州景区设计可视化导览系统。这些实践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技术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用技术服务社会”的理念深深影响了学生。2024级数媒1班在参与“科技童行”支教活动后表示:“当我们看到山村孩子对技术启蒙的震撼与渴望,那种成就感远超任何奖项。这让我重新思考了技术人员的价值所在。”


  课程还积极推动师生共创。教师课程组教师朱肖颖与学生团队开发的“智慧科技服务平台”“人大履职服务平台”等项目,不仅获得了竞赛奖项,还被地方政务部门、研究所采用。这种师生共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思政教育。在与学生并肩作战的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价值观念会自然而然地传递给学生,这种影响往往比正式教学更深远。


  五、育人成效:从技能提升到人格塑造的全面收获


  《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的思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从单一技能培养到全面人格塑造的跨越。


  在专业技能方面,学生作品质量显著提升。近三年,学生前端作品获得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国家级奖项13项、省级奖项43项。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聚焦于传统文化传承和社会问题,如“海洋保护主题三维数字展馆平台”“清风护苗心”等,体现了技术应用的人文关怀。


  在职业发展方面,课程培养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2023届毕业生莫欢婷现任深圳某互联网公司前端工程师,她反馈说:“课程中强调的代码规范和用户体验理念,让我在工作中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不忘社会责任。”


  在价值观塑造方面,课程的影响更为深远。许多学生形成了“技术向善”的职业信念。2021级学生朱世欣在课程总结中写道:“我意识到每一行代码都在塑造数字世界,前端工程师不仅是技术者,更应该是数字文明的建构者。”这样的认知转变,正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目标。


  六、致远:数字工匠的星辰大海


  当前,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的“同心同向同行”育人模式,正培养着既精通技术又胸怀家国的新时代数字工匠。正如邸臻炜所说:“我们希望学生不仅成为技术的运用者,更能成为数字文明的塑造者。”这或许正是“同心同向同行”育人理念最动人的注解——让技术有温度,让文化有传承,让青年有担当。


  (数据来源:梧州学院)


(广告)

责任编辑:高海仙审核:张珺洁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奏响“同心同向同行”育人强音——梧州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经验
来源:党报头条客户端 2025-05-19 16:37:58
      在新工科建设与课程思政改革深度融合的时代浪潮中,梧州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文化自信、科技自强”为引领,探索出一条“思政铸魂、技术深耕、传承创新”的育人新路径。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以其鲜明的“同心同向同行”育人模式,2022年获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一流本科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更通过精心设计的思政教育体系,塑造了一批批兼具工匠精神与文化自信的数字媒体技术人才。一、课程缘起:从技术传授到价值引领的转型之路2013年,随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设立,《WEB前端开发技术》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在梧州学院正式开设。课程初期,与许多工科专业课程一样,面临着“重技术轻人文”的普遍困境。“当时的教学主要聚焦于HTML、CSS、JavaScript等技术要点的讲解,虽然学生掌握了技能,但在作品创作中缺乏文化内涵和工程伦理意识。”课程负责人邸臻炜回忆道。转折点出现在2018年,随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课程团队开始重新思考工科专业课程的价值定位。“WEB前端不仅是代码编写,更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我们的学生未来设计的每一个网页、每一个交互界面,都在传递价值观念。”邸臻炜表示。基于这一认识,课程团队确立了“以数字为媒,讲好中国故事”的思政建设理念,开始探索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新路径。经过五年的持续建设,2022年该课程先后获评“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和“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相关教学成果获得广西教学成果二等奖。课程同时获得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全国二等奖、广西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省级一等奖、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入选高等院校数字化国际课程优质国际课程,展现了课程改革的显著成效。二、同心:构建“工程+艺术+思政”三维融合育人体系“同心”,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频共振,形成育人合力。《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提出了“工程技能与德艺兼备”的培养目标,将价值塑造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全过程。课程团队深入挖掘前端开发技术中的思政元素,提炼出“工程伦理、工匠精神、文化自信”三大思政核心。在工程伦理方面,通过网站备案流程、版权规范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在工匠精神方面,通过代码优化、用户体验设计等训练,培育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在文化自信方面,则引导学生运用前端技术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是简单地在技术教学中‘贴标签’式地加入思政内容,而是寻找技术与人文的自然结合点。”课程组教师宫海晓介绍道。例如,在讲解CSS样式设计时,课程引入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留白”“对称”等概念;在响应式布局教学中,则通过“适老化”网页设计案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种融合在学生的课程作品中得到了生动体现。2021级学生张忠德团队开发的“三星堆文化数字展厅”网站,巧妙运用CSS动画技术再现青铜器的纹饰之美;另一个学生小组则聚焦乡村振兴,为梧州六堡茶设计了一套电子商务前端界面,将茶文化元素与现代UI设计相融合。这些作品不仅技术扎实,更承载了文化传承的使命。三、同向:打造“三阶课堂”递进式育人路径“同向”,是指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使各教学环节的思政教育方向一致、循序渐进。《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创新构建了“基础课堂—训战课堂—企业课堂”三阶教学路径,形成递进式的育人链条。在基础课堂阶段(1-13周),课程采用“SPOC+PBL翻转课堂”模式,学生在线上学习基础知识,线下课堂则聚焦于项目实践和价值观引导。邸臻炜特别提到第7章“网站的测试与发布”的教学设计:“我们不仅教技术,还让学生调研网站版尾信息规范,理解网络空间治理的意义,许多学生课后主动为自己的作品申请ICP备案,这种责任意识的培养比单纯说教更有效。”进入训战课堂阶段(14-17周),课程与学科竞赛紧密结合,实施“以赛代考”。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综合性项目,作品直接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权威赛事。“竞赛不是终点,而是育人的载体。”课程组教师张俊杰说。在2023年的课程中,一个学生团队关注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开发的“适老化”网站获得了二等奖,团队成员张清清感慨:“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技术应该服务于人的需求,特别是弱势群体的需求。”最后的企业课堂阶段(18周),则通过校企合作将真实项目引入教学。企业导师不仅指导技术,还分享行业伦理案例。“曾有一位企业专家讲述因忽视无障碍设计而导致的法律纠纷,这比教材上的理论更有冲击力,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工程伦理的重要性。”邸臻炜回忆道。这种三阶递进的教学设计,确保了思政教育贯穿课程始终,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践行,层层深入。四、同行:“师生共践”拓展育人场域“同行”,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实践,将育人场域从课堂延伸到社会。《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构建了“课程-竞赛-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让思政教育落地生根。课程团队特别重视社会服务这一实践维度。团队为当地农产品电商平台优化前端界面;为梧州景区设计可视化导览系统。这些实践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技术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用技术服务社会”的理念深深影响了学生。2024级数媒1班在参与“科技童行”支教活动后表示:“当我们看到山村孩子对技术启蒙的震撼与渴望,那种成就感远超任何奖项。这让我重新思考了技术人员的价值所在。”课程还积极推动师生共创。教师课程组教师朱肖颖与学生团队开发的“智慧科技服务平台”“人大履职服务平台”等项目,不仅获得了竞赛奖项,还被地方政务部门、研究所采用。这种师生共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思政教育。在与学生并肩作战的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价值观念会自然而然地传递给学生,这种影响往往比正式教学更深远。五、育人成效:从技能提升到人格塑造的全面收获《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的思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从单一技能培养到全面人格塑造的跨越。在专业技能方面,学生作品质量显著提升。近三年,学生前端作品获得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国家级奖项13项、省级奖项43项。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聚焦于传统文化传承和社会问题,如“海洋保护主题三维数字展馆平台”“清风护苗心”等,体现了技术应用的人文关怀。在职业发展方面,课程培养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2023届毕业生莫欢婷现任深圳某互联网公司前端工程师,她反馈说:“课程中强调的代码规范和用户体验理念,让我在工作中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不忘社会责任。”在价值观塑造方面,课程的影响更为深远。许多学生形成了“技术向善”的职业信念。2021级学生朱世欣在课程总结中写道:“我意识到每一行代码都在塑造数字世界,前端工程师不仅是技术者,更应该是数字文明的建构者。”这样的认知转变,正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目标。六、致远:数字工匠的星辰大海当前,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的“同心同向同行”育人模式,正培养着既精通技术又胸怀家国的新时代数字工匠。正如邸臻炜所说:“我们希望学生不仅成为技术的运用者,更能成为数字文明的塑造者。”这或许正是“同心同向同行”育人理念最动人的注解——让技术有温度,让文化有传承,让青年有担当。(数据来源:梧州学院)(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