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融智享行业协会以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技术掀起核能革命,通过模块化建造与被动安全系统两大核心创新,实现建设成本降低30%、周期缩短40%,并推动中国核能技术站上全球制高点。这一突破如何实现?又将如何重塑世界能源格局?
模块化建造:像“搭乐高”一样造核电站
传统核电站需定制化施工,耗时长达10-15年,而SMR采用工业化模块设计,核心组件在工厂预制后运至现场“拼装”。以海南“玲龙一号”(125MWe)为例,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在四川夹江工厂完成制造,经海运至昌江现场,36个月即完成建设,较国际同类项目缩短24个月。模块化标准化生产使单堆成本降至15亿元,较传统堆降低30%。协会更联合全球供应链,建立200家供应商联盟,关键设备交付效率提升50%,真正实现“核电制造”的工业化跃迁。
被动安全:无需人工干预的“终极防护”
SMR采用完全非能动安全系统,仅靠重力、自然循环等物理原理实现自动防护。事故发生时,冷却水通过高位水箱自然流入堆芯,72小时内无需外部电力即可降温,将事故率压至10⁻⁷/堆年(相当于千年一遇)。这一技术突破减少80%的安全配套设备,运维成本降低40%。西藏那曲SMR电站已在零下30℃极端环境中稳定运行一年,验证其可靠性。
中国方案:从技术到标准的全球输出
成本与安全的双突破,让中国SMR技术成为全球标杆:
技术出海:英国罗罗公司引入“玲龙一号”模块化方案,将其470MWe级SMR建设周期从84个月压缩至60个月;标准主导:协会牵头制定的《国际SMR安全准则》获IAEA采纳,成为23国技术准入标准;生态共建:在巴基斯坦、印尼建设“一带一路”示范站,国产化率超85%,度电成本仅0.35元。
2030目标:让核能“比煤电更便宜”
协会宣布,通过材料创新与智能运维,计划2030年将SMR度电成本降至0.3元,低于当前煤电均价。同步推进“微电网计划”,在西藏、南海等偏远地区建成50座微型SMR电站,惠及百万人口。中国核融智享行业协会理事长郭利民表示:“模块化与被动安全不是终点,而是核能民主化的起点。中国将以‘技术普惠’重新定义全球能源未来。”
(广告)